吳艷
由于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含量超過正常高限時稱高脂血癥[1],可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高三酰甘油血癥或兩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癥)。血脂異常與心血管疾病,尤其與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我國人群血脂平均水平低于發達國家,但近年來,其升高幅度卻很驚人。據有關調查顯示,健康體檢人群的高脂血癥患病率在80年代為17%,而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已上升至46.2%。因此,積極檢查、預防和控制血脂異常成為心血管病預防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
對于高脂血癥的治療,中、西醫均有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2],但西醫的治療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研究,結合近幾年的臨床觀察,認為脾經和胃經的穴位與血脂有一定的相關性。現就我院近3年來針灸治療高脂血癥的研究進行梳理,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72例高脂血癥患者均為我院針灸門診患者,其中男45例,女27例,平均年齡(59.24±7.13)歲。21例合并有冠心病,14例合并有糖尿病,12例合并腔隙性腦梗死1例合并有腎病綜合征。高血脂類型中,Ⅱa為1例,Ⅱb為27例,Ⅳ為44例。臨床研究前停用對血脂有影響的藥物。
1.2 治療方法 選穴[3,4]:天樞、水道、大橫、滑肉門、梁丘、足三里、商丘、三陰交、陰陵泉。另可根據中醫痰、熱、濕、滯辨證,輔以豐隆、公孫、水分、髀關。腹部的穴位左右分兩組對稱可配合電針治療,以疏密波為宜,針刺手法根據虛實補瀉兼施,留針30 min,1次/d,2周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計學處理,進行療效判定,治療期間禁煙酒。
1.3 觀察指標 觀察期患者保持日常飲食,抽血前1 d晚餐禁吃高脂飲食,空腹12 h,于次日晨取上肢靜脈血,分別于針刺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8周采血,觀察患者血清TC、TG、HDL-C、LDL-C。實驗室血脂測定方法:TC采用(CHOPPAP)法。TG采用(GPO-PAP)法。LDL-C采用聚乙烯硫酸(PVS)一步沉淀法。HDL-C采用直接法檢測。監測肝功、腎功、血糖、血壓、心電圖,于治療前后各測1次,同時詢問并記錄有無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定標準 按衛生部1998年制定的《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確定。①顯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L。②有效:達到以下任何一項,TC下降10% ~20%,TG下降20% ~40%,HDL-C上升0.10~0.26 mmol/L,LDL-C下降≥10% ~20%。③無效:未達上述標準。④惡化,達到以下任一項,TC上升≥10%,TG上升≥10%,HDL-C下降≥0.1 mmol/L,LDL-C升高≥10%。
1.5 統計學方法 治療前后所測各項指標分別進行t檢驗,均數±標準差表示。
2.1 各項指標檢測結果 見表1。
2.2 不良反應 臨床觀察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僅有1例針刺15 min后有輕度心慌不適感,無大汗淋漓,考慮與晨起未進食有關,立即予以起針、臥床休息、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72例中,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39%。
表1 用藥前后TC、TG、HDL-C、LDL-C水平變化及比較()

表1 用藥前后TC、TG、HDL-C、LDL-C水平變化及比較()
注:▲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示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5.98±1.07 2.88±1.32 0.76±0.14 3.92±1.02針刺后1周 5.50±0.83* 1.92±0.55* 0.93±0.19* 3.51±0.72▲針刺后8周 5.06±0.74* 1.50±0.44* 1.07±0.27* 3.31±0.51針刺前*
高脂血癥為臨床常見病。查閱文獻研究顯示:血脂升高為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5]。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致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防止LDL氧化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方法。從循證醫學角度出發,針對中老年人群應加大高脂血癥的篩查,大力提倡降脂治療,降脂治療是防治冠心病的首要目標。
祖國醫學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經的公孫穴、商丘穴有健脾和胃,理氣化濕的作用。針刺三陰交能夠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疏經通絡[6]。陰陵泉的功效是健脾利濕,調補肝腎,通利三焦。大橫穴可以調理腸胃,行氣通腑。
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從頭一直到腳,縱貫全身。天樞、水道穴可以約束胃經經水向下排泄,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余與不足狀態。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四總穴之一,有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的功效。大量研究證實,足三里穴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和內分泌功能都有良性的促進作用。血中的脂類來自飲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質,而脾胃為后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血中脂類升高為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所致,故選取脾經、胃經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使清者升,濁者降,雙向調節血脂水平。
本研究資料顯示,采用針刺進行干預后,72例高血脂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明顯下降,HDL-C顯著升高。針灸脾經和胃經穴位不僅有降低血漿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而且能夠阻斷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同時對許多與膽固醇代謝相關的疾病也產生諸多有益作用。
[1] 李旭,王兵,秦惠基.降脂藥臨床用藥評價.醫藥導報,1996,15(5):253.
[2] 趙冰清,張為,周源,等.瑤藥白首烏的研究進程.時珍國醫國藥雜志,2006,17(12):6882.
[3] 周喜燕.李濱.針灸治療痰濁血瘀型高脂血癥50例.吉林中醫藥雜志,2005,25(6):39.
[4] 陳平,徐永剛,許志良,等.針灸對肥胖患者血脂水平的影響.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33):4972-4973.
[5] 胡大一.關注高血壓,重視膽同醇應對中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第2 次.老年醫學與保健,2005,11(1):1.
[6] 康鳳河.針刺治療高脂血癥32例療效觀察.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3,2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