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莉 吳睿斕 符丹 王郁鵬
泉州市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區域,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院外急救需求快速增長。院外急救系統是否完善和急救醫療水平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醫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體系為單純院外獨立型模式,已建成市、縣、鄉鎮三級急救網絡體系。本資料對數年來泉州市院外急救患者資料進行流行病學分析,以期了解本市院外急救特征,合理利用院外急救資源,提高院外急救資料和管理水平。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泉州市區全部接診患者。
1.2 方法 院前急救病例資料均由值班醫生填寫,調度員錄入儲存在電腦里,參考相關文獻和國際疾病分類的方法(ICD)對急救病例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其疾病譜的構成及梯度。疾病分類根據各急救醫師的初步印象,按第一診斷進行統計,第二診斷以下不再統計。神經系統中由車禍、斗毆等外傷直接引起的疾病歸為創傷類,以避免病因分類的重疊。別外一些病例數較少的疾病歸為其他類別進行統計。
2007~2011年泉州市共接診52641例,其中男33803例,占64.2%,女18828例,占35.2%;男女比例為1.80∶1,男性發病多于女性。
自2007~2011年病例數逐漸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內科類疾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
院外急救患者年齡分布 發病年齡<18歲,1554例(占2.95%);18~40歲,20895例(占 39.7%);40~60歲,21742例(占41.30%);≥60歲,8450例(占16.05%)。院外急救患者發病年齡段最高的為40~60歲(占41.3%),其次為18~40歲的年齡數(占39.7%)。在創傷類疾病中40~60歲這一年齡段患者最多(占54.63%)。
院前急救病種分布 創傷類31816例(60.44%),主要是車禍及斗毆等引起的各種外傷性疾病;神經系統類4416例(8.40%),主要為腦血管意外、癲癇病等引起的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2664例(5.06%),主要為心血管意外和臟器實質病變引起的各種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2352例(4.47%),主要是消化道出血和胃腸炎等;呼吸系統疾病1438例(2.73%),主要是哮喘、慢阻肺、老年肺炎等疾病;中毒類2841例(5.40%),主要是酒精、農藥、一氧化碳和藥物中毒;醉酒有1968例(3.74%);婦產科1377例(2.62%),主要由臨產、難產和流產等引起;其他類5737例(10.90%),主要包括發熱、泌尿、溺水、猝死等其他疾病組成。

表1 2007~2011年泉州市院外急救疾病種構成(例,%)

表2 院外急救疾病種類和年齡分布(例%)
院前急救工作以挽救患者生命為首要目的,對于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傷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對于突發危重患者來說極其重要,甚至關系到患者的生命能否延續。因此要求急救人員必須具有豐富的急救專業知識和搶救能力,還需有通曉各科專業知識的能力。對于全面提高院前急救人員急診急救綜合救治水平及應急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次研究院前急救病例中,以創傷發病率最高,占60.44%,其中車禍占38.02%,斗毆類占8.75%,與國內其他城市的調查結果有所差異。本地經濟高速發展,機動車增多,城市交通擁擠,市民交通安全意識較差,外來流動人口比較多,社會治安事件增多等諸多因素造成這兩類事件多發。這兩類疾病突發性、不可預見性較強,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因此加強創傷現場急救能力,減低危重癥患者致死率和致殘率,對于院前急救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創傷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重點,除了加強急救醫師對止血、包扎、固定及搬運等傷害處置技術的訓練,同時要注意急救車上必要的急救設備的配備和維護,以提高對創傷的綜合搶救能力。按照創傷的急救原則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傷殘率,避免患者的二次傷害。還要倡導文明安全的交通規則和安全操作規范,提高民眾法制意識,遇到問題通過合法渠道解決,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
本次研究中,院前急救病例年齡組分布中40~60歲年齡組的患者最多占54.63%,體現了這組患者作為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堅力量、家庭的頂梁柱,社會活動較多,受到的傷害、承受的社會壓力也最大,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我們應給他們精神上減壓、疏導,提倡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預防暴飲、暴食、酗酒,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發生,進行適當體力勞動與體育鍛煉,定期體驗,喚起公眾預防疾病的意識,降低院前急救危重病的發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參考本研究的結果,以疾病分類和疾病譜為依據,有針對性地院前急救工作的醫務人員進行重點培訓,提高院前急救的工作效率。
本次研究中院前急救病例年齡組分布中,60歲以上的老年病例所占比例雖不是很多,占16.05%,本市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學特點。自2007~2011年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雖沒明顯升高,病例數卻是逐年增加的,體現了整個社會呈老齡化發展的趨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疾病在今后的院前急救工作中將呈現上升趨勢,所占比重也會越來越大,由于城市化的緣故現在很多老年人都未與子女一起居住,很多老年人在呼救時,病情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加上很多老年人都居住在老舊的樓梯房。因此,提高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急救技能也將越來越重要,在院前急救時,尤其要密切注意患者氣道、呼吸和循環。特別對一些老年人危重癥的處理要及時、準確、到位。因此應不斷加大對院外急救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包括市民急救知識普及教育宣傳、疾病預防、健康檔案管理,醫療人員技能培訓,甚至對駕駛員的醫療技能培訓,在公共場所普及自動除顫儀,招募志愿者,減少院外病死率,確保人民健康需求。
本次研究中歷年中毒病例盡管占同期急診人次的比例無明顯升高,但是病例數卻逐年上升,醉酒患者逐年減少,尤其在2011年酒駕入刑后,醉酒患者明顯減少。(不包括醉酒所致創傷類和心腦血管病、消化系統患者,否則醉酒患者就更多了。)分析原因主要與本地區經濟發達、閩南酒文化盛行關系密切。應提倡文明的飲酒方式和習慣,適量飲酒、不勸酒、不斗酒,在法律層面建議對勸酒、斗酒者造成事故的一并處罰。農藥中毒大多來自是市郊女性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多為有意接觸者,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尤其是社區、婦聯等部門及早介入,進行疏導、幫助和關懷。而藥物中毒主要是安定類、抗精神病類及毒麻藥品等,是文明自殺者的首選。提示本地區應加大這些藥品的管理,杜絕流入社會引起禍患。
[1] 趙毅.裴雅春院前急救病譜規律分析,中國急救醫學,2004,24(9):675-676.
[2] 乃遠福.百色市3718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譜分析和防控對策.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8):3482-3495.
[3] 黃藝儀,何建桂,陳妙虹.廣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國醫藥導,2009,6(34):129-131.
[4] 于建新,沈偉鋒.創傷救治模式的相關問題與發展方向.中華創傷雜志,2006,22(9):641-643.
[5] 洪建芳,李維義,林建功.2238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0(14):86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