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 張玉芝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嚴重危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針對CHD患者實施有效的CHD二級預防措施對于降低CHD死亡率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調查目的旨在分析經濟狀況是否影響冠心病患者二級預防用藥,為問題的分析和改善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冠心病患者選擇標準為既往出院診斷CHD的門診患者。病例選擇以符合2007年中國專家冠心病共識[1,2]診斷為依據。
1.2 調查方法及內容 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及付費方式、職業及目前用藥情況。對患者處方指南推薦的四種藥物的情況進行評價。社會經濟地位參考文獻[3]的測量方法,分別度量個人月均收入、職業、受教育程度、醫保狀況(表1),將每項得分相加,并根據總分將社會經濟地位分為高(≥11分)、中(≥7分)、低(≤4分)三組。
1.3 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患者治療的可能原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教育、收入、職業和醫保狀況賦值標準
2.1 基本特征 符合冠心病診斷的患者86例,平均年齡(65.78±10.45),75.5%為男性。文化程度初中及高中占60.4%,大專及以上者19.3%。收入在2000~4000元/月者占64.7%,2000元/月以下者16.7%。參加醫保(醫保和公費)47.9%。
2.2 各組藥物使用情況 社會經濟地位由低至高的各組患者指南推薦藥物使用率分別為39.32%,31.14%和24.1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社會經濟地位高組藥物規范化使用率比低組高63.08%(OR=1.597,95%CI:1.032~2.907,P=0.03)。
2.3 Logistic回歸分析 以不依從指南用藥作為因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月收入低(OR=13.38)、自費(OR=9.56)(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社會經濟地位是社會分層實踐中常用的綜合指標,國外學者對社會經濟地位與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關系進行了較為豐富的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與慢性病患病率和治療呈負相關。據統計我國低收入人群在城市和農村分別占到76%和79.9%[4],因此冠心病患者的經濟狀況可能是影響二級預防藥物治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發現患者的經濟狀況及是否享有醫保是影響依從指南用藥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沒有醫保的患者,占了本研究中的半數以上。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群能夠享有的體育鍛煉設施也相對較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保健知識、生活壓力較大、對未來生活預期的下降等因素也可能導致社會經濟地位低下人群對自身健康缺乏關注,繼而造成其使用藥物規范化治療率低下。因此,在重點關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人群冠心病防治時,防控措施可以以不同高危人群為重點,以達到更好的防控效果。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195-206.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304.
[3] 張拓紅.社會醫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44-46.
[4] Longed W,Xiao WM.centre for Health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Ministry of Health.An analysis report of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survey in 2003.Beijing:Peking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20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