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增玲
(廣東白云學院 學生處,廣東 廣州 510450)
凸顯時代特色,注重個性發展,提升幸福指數
——略論大學生幸福教育
岳增玲
(廣東白云學院 學生處,廣東 廣州 510450)
在當前時代,經濟發展不平衡,大學生生活、就業壓力大,學校教育存在與時代脫節的現象,因此在引導大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的同時,適時改變高校教育模式,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代特色 個性發展 幸福指數
幸福是人類的根本追求,是人生的主題。幸福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涵義: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樂;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實現的心理體驗;幸福是達到生存和發展的某種完滿的心理體驗。為大學生創造個性發展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活動中、生活中獲得滿足,引導他們樹立積極健康、科學合理的幸福觀,培養他們感知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這不僅是大學生的意愿,還是高校學生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的時代,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不能同步進行,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現象還明顯存在著,這不僅使在校大學生困惑,更給教育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大學生一方面在學校接受傳統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媒體看到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存在;大學生在追求個性發展的同時,不得不遵守著社會的某些潛規則,這不僅使學生產生了信仰危機,更有甚者出現了人格分裂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指數,便成了全社會和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果對當今時代的特征做個系統分析,這個時代的特征就有三個層次:一是思維方式上的特征,二是技術、產業結構上的特征,三是社會經濟形態,即社會制度上的特征。我認為:現如今時代性不能用一個特征表達,任何一個特征都不能完整地表達這個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是多元化的。
2011年4月21日上午,慶祝清華大學成立10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胡錦濤總書記寄語全國青年學生:要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在發展個人興趣專長和開發優勢潛能的過程中,在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關系的基礎上保持個性、彰顯本色,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
所謂個性,就是個別性、個人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于外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任何人都是有個性的,也只能是個性化的存在,個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青年學生要保持個性,這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在專門場合特意提出的希望,彰顯出個性在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1.崇尚自我,追求享樂。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大幅度攀升,對幸福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物質的追求和物欲的滿足程度上。這些價值觀念的變化逐步浸透高校的校園時,特別是1999年大學擴招48%以后,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進入不同層次的高校,高校的學雜費也水漲船高,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好、成績不十分理想的學生進入大學校園。這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反而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消費觀和消費能力,對價值與幸福的理解也超越了傳統,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幸福的主要來源:物質追求、物質享受。這部分學生主要分布在民辦本科和民辦專科院校,我曾在2001、2004、2009、2011年利用四年時間對江蘇省6所民辦高校對近1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62%的學生來自富裕家庭,這其中有近50%的學生有家庭企業,68.2%學生對幸福的理解為物欲滿足。
(2)忽視對科學、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互聯網的普及、科技創新程度的加快,不僅縮短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距離,更讓大學的圖書脫去了神秘的外衣。大學的圖書館不再是求知和探索科學的地方,而變成了自習的場所,學生喪失了對它推崇的熱度。加之大學的部分教材存在著與時代脫節的現象,這一切都使得熱衷追求科學的部分在校大學生對科學、精神世界的追求、對學業的精益求精輝煌不再。
(3)個性張揚、強調自我。二十一世紀是多元化的時代,人們對個性的認可和保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學是一個最能滋生新生事物的地方,特別是“90后”的大學生,無論是對服飾、發型、甚至是對教師的要求都個性十足。大部分學生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利益的得失,缺乏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強化并夸大了主體利益,并在追逐自我利益的實現中主體性得到發揮。
2.缺乏進取精神,崇尚“知足常樂”。
進取精神是一種向上的、立志有所作為的精神狀態,是人類全面發展和不斷進步的必要條件之一。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個別領域壟斷、不公平現象的存在,因此大學生就業、生存壓力劇增,一些學生失去了“深造”、考研、考公務員的興趣。對于歐美國家的不斷了解,對于“大事”、“藍圖”有了不同定義的自我理解,于是便不再拼搏、進取,而是安于現狀,對幸福也闡釋為平凡。
3.缺少感恩意識。
感恩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與善良同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表現。然而,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我國絕大多數家庭只生育一個子女,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寵愛在某種程度超越了教育,使得部分大學生養成了唯我獨尊、驕蠻任性的習慣,不懂得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愛,更不知感恩為何物。
1.制度化教育缺陷。
制度化教育是人們為了捕捉隨生產剩余、社會分層和文化更新而來的新的教育機會利益而對教育進行重新設計、選擇和調整時所產生的具有正式化、規范化、等級化、集權化乃至科層化傾向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下的“精英論”陰影依然存在。“學業精英”而非“創業、創新精英”等,以學習成績論“英雄”,如“獎學金”分配的固化,學生評先、評獎、評優等模式的陳舊,都是削弱學生“幸福感”的客觀因素。
2.學校教育異化。
學校教育工作者異化,是說教育與原本的教育理念相悖,沒有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反而讓教育活動本身控制人。表現為在人的異化上,現行教育的明顯特征是過分重視分數,不關心人的需求,學生喪失了獨立的主體地位和意識,變成學習的工具,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被動”地位。
3.厭學情緒加重。
所謂大學是指學生對于學習感到厭倦的心理現象,是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不滿意、不愉快、厭煩學習生活的情緒體驗,表現為一種消極的對待學習、不積極主動學習等。近年來,在部分學校,大學生厭學情緒呈現不斷加重的趨勢。
究其原因,我以為最重要的無外乎這樣幾個。
(1)學生的個體的差異。高校擴招以來,大學打破了原有的“精英”教育體制,取而代之的是“普及”教育,部分學生起點低,基礎差,學習吃力,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2)教材內容陳舊。學生在教材中看不到最新的知識,看不到學科的發展前景,很多知識還沒有學就已經過時了,還不如在計算機里、“百度”里得到的信息量大。
(3)教學方法陳舊。部分老師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并與現實生活脫節。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創新,有充分的時間學習和訓練“一技之長”,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創造條件。
(2)提高第二課堂質量,第二課堂包括科技創新、文藝、體育、社會實踐等活動,這些活動是教育教學的輔助活動,對促進教育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
2.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提高職業素養。
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主要面向泛珠三角、中小企業,培養具有健全人格、高度社會責任感、強烈創新意識的應用型、復合型、開放型高級專門人才。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不僅經濟走在中國的前列,教育而且應在全國高校中發揮領頭軍的作用,用開放的理念培養人才。
3.制定更有利于人才培養的考評機制。
(1)適當改革教學內容和考試形式。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理論課更重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調研報告和論文及形式結課,收到良好的效果。高校要面對現實,對個別專業可適度降低對“英語”的要求,這樣不僅降低了不必要的難度興趣,更能提高教學與實際相結合的效率。
(2)實現部分選修課學分獎勵制。目前選修課上課時間與第二課堂活動時間相沖突的現象在部分高校所占比例較大,且部分選修課學生只是為了拿學分,并不是個人興趣所在,對就業、創業均不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把自主選擇權交給學生,學生可以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第二課堂活動(科技創新、社團、文體等活動),充分發揮其專長,就某一項活動搞出特色,搞出成績,并鼓勵學生參加比賽,拿到相應的獎項。學校可根據獎項的類別進行學分獎勵,并充抵某一門選修課的學分。此舉必將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對培養學有專長、術有專攻的人才起到積極的作用。
(3)學生管理工作者要立足實際,深入學生生活做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學生生活,仔細觀察學生動態,了解學生心理,做到潤物無聲,努力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高度社會責任感、強烈創新意識的復合型、開放型人才。
開展大學生幸福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今后的人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關注大學生的個體成長,以幸福教育為起點,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追求幸福,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自由地發展。
1.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1)學生個性的差異,導致在獲取相同知識時,結果不同,即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課程會產生不同的興趣,現在的大學已不再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學習、學習效果”為中心,所以學校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引
[1]孫英.幸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易銀珍.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幸福觀”的教育[J].湖南社會科學,2006,(3).
[3]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沙洪澤.教育——為了人的幸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李艷紅.當代大學生厭學心理初探.實踐與探索.
[6]高兆明.幸福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