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偉
1997年Huscher等[1]首次報道腔鏡術切除甲狀腺以來,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改進,腔鏡術治療甲狀腺得到了普遍認可[2]。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對106例甲狀腺患者行腔鏡及開放術,比較兩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及并發癥、復發率等。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106例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臨床資料,腔鏡術患者56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2例,女34例,年齡在19.4~40.1歲,平均(26.5±3.7)歲;開放術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齡在20.5~41.5歲,平均(25.5±3.4)歲。所有病例中單發結節71例,多發結節35例,左側62例,右側44例,均行B超檢測,排除惡性病變。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氣管插管、全麻和平臥位。腔鏡組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做一長約11mm切口至深筋膜處,置入Trocar,剝離皮下組織至甲狀腺。置入腹腔鏡并維持CO2氣腹壓力6~8mm Hg,再在乳暈上緣分別行長約10.5 cm的切口并置入相應的Trocar及分離鉗和超聲刀。分離頸闊肌和頸前肌群的疏松組織至甲狀腺上緣,兩側至胸鎖乳突肌外緣,切開頸白線、患側舌骨下肌群和甲狀腺外科被膜,在甲狀腺被膜與固有膜之間分離甲狀腺,用超聲刀切除甲狀腺,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次全切除、甲狀腺結節或腺瘤切除。從胸前正中切口取出標本,做冰凍病檢,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手術區,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并進行相應處理,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開放組在胸骨切跡上約1.5 cm處切長約5.0 cm切口,游離皮瓣并暴露甲狀腺至腺瘤表面,切除瘤體及周圍少許正常組織,間斷縫合剩下的甲狀腺,止血、放置引流管,關閉并縫合逐層組織,術畢。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均成功,腔鏡組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與開放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較開放組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出血、低血鈣及聲嘶等并發癥。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0.05 >0.05 >0.05 <0.0556 6.2±2.8 14.7±3.2 52.3±5.1 95.8±13.2開放組 50 4.6±2.4 15.4±2.9 47.6±6.4 64.8±16.4 P值腔鏡組
2.2 兩組對切口評價比較 隨訪3月至2年,兩組患者對切口滿意比率見表2,兩組滿意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對切口滿意比率的比較(μ,%)
傳統開放術切除甲狀腺頸部常遺留約6~8 cm長的手術瘢痕,這對中青年女性來說,心理壓力較大,甚至難以接受。近年由于腔鏡切除甲狀腺的進展,在切除甲狀腺的同時,使切口微小化,并將切口隱藏在腋窩、鎖骨下方及胸前等部位,外感美觀,是更多女性切除甲狀腺的理想選擇。又由于載有監視系統,避免損傷甲狀腺周圍的喉上神經、血管及喉返神經等組織。需指出的是頸前皮瓣的剝離、手術野的布置是腔鏡術治療甲狀腺成功的關鍵所在[3],另外選擇瘤組織較小、頸部較長及位置表淺的手術區域,也非常重要。在切除冰凍病檢時,應注意完整切除,同時在標本取出時,需要使用標本袋,在手術結束前用蒸餾水沖洗術野,降低醫源接觸的機會。根據本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在相同條件下與開放術相比,腔鏡組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較延長,而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無明顯差異,但腔鏡組滿意度較高。
雖然腔鏡切除甲狀腺手術不斷發展,但術者與手術組織沒有直接接觸,可能會導致漏切較小組織或誤切不典型的甲狀旁腺,這還需要不斷努力,但具有較好的美容效果,是中青年尤其是女性患者的理想選擇。
[1]Huscher CS,Chiodini S,N apolitano C,et al.Endoscopic right thyroid lobectomy.Surg Endosc,1997,11(8):877.
[2]朱江帆.內鏡甲狀腺切除術16例分析.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1,16(9):530-531.
[3]黃彩平,嵇慶海,李端樹,等.腔鏡甲狀腺手術應用于甲狀腺癌可行性的病例分析.中華外科雜志,2008,46(6):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