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麗
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具有創傷大、出血多、術后恢復慢等缺陷,經陰道全子宮切除也存在著手術技巧要求高,手術指征限制等。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LAVH)具有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的優點[1]。本研究比較我院44例行開腹全子宮切除術患者與同期40例行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08月至2012年05月間我院收治84例行全子宮切除術良性子宮疾病患者,子宮全切術手術指征明確,子宮活動,盆腔無粘連,排除子宮惡性病變。其中44例行開腹全子宮切除術(下簡稱開腹組),40例行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下簡稱腹腔鏡組)。44例開腹組中,年齡34~50歲,平均(44.5±7.8)歲;子宮肌瘤27例,子宮腺肌病15例,宮頸上皮內廇變Ⅲ級2例。40例腹腔鏡組組中,年齡35~49歲,平均(45.6±8.4)歲;子宮肌瘤21例,子宮腺肌病14例,宮頸上皮內廇變Ⅲ級5例。兩組在年齡、疾病類型和合并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腹腔鏡組 本組麻醉方法均選取靜脈復合全麻,膀胱截石位下手術,CO2人工氣腹成功后,于臍上緣置入腹腔鏡,于麥氏點及其左下腹對稱位置各置一個5 mm Trocar,探查腹情況,進一步確定子宮大小、位置、活動度及有無粘連。如發現粘連則同時在鏡下分離粘連,探查完畢,轉陰式手術。暴露陰道術區后,在距宮頸1 cm處切開陰道黏膜,鈍銳性分離,直到顯露子宮前后腹膜反折處,剪開進腹后,分離,結扎子宮骶、主韌帶,子宮動、靜脈后,子宮旁韌帶、子宮圓韌帶等,完全游離子宮后,切除子宮,連續縫合腹膜,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陰道頂端。重新造氣腹,腹腔鏡下檢查無異常后結束手術。
1.2.2 開腹組 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按常規開腹手術過程操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術后抗生素使用時間、術后住院天數、術后并發癥和住院費用情況等。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在手術時間和住院費用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開腹組比較,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時間、切口感染率明顯小于開腹組(P<0.01,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以往對于子宮大小和活動度對于子宮全切手術方式的選擇起重要作用,對如孕 >12周的子宮多采用開腹全子宮切除術式。但是,隨著手術經驗的積累、腔鏡技術的發展。子宮大小和活動度已不再是決定是否需要開腹手術的主要因素。許多以往需要開腹手術的病例,目前在腹腔鏡輔助或完全在腹腔鏡下均可順利完成手術[2]。
LAVH減少了腹腔操作,與開腹手術相比,LAVH減輕了對腹壁的創傷,本研究中,與開腹組相比,腹腔鏡組術后抗生素使用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LAVH在探查腹腔時如果發現腹腔粘連,可同時行粘連松解術,提高子宮活動度,為子宮切除術做好準備。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可見腹腔鏡組出血明顯少于開腹組,據報道,如術中使用催產素可進一步減少術中出血[3]。本組術后隨訪發現,腹腔鏡組術后5~7 d可恢復日常活動出院,而開腹組多需2~3周方可出院。充分說明LAVH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
與開腹手術相比,LAVH增加了術后腹腔鏡的探查,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輸尿管損傷和膀胱損傷時子宮切除術常見的嚴重并發癥,特別是對于子宮體積大,子宮肌瘤靠近宮頸時,開腹手術容易出現損傷輸尿管,而 LAVH手術在游離子宮附件時緊貼宮體分離,有效地避免了對輸尿管和膀胱的損傷。即使出現對輸尿管和膀胱的誤傷,LAVH術中的腹腔探查也可以及時發現并處理,避免了二次手術帶來的傷害[4]。LAVH手術在完全封閉的腹腔內進行,避免臟器暴露于空氣中,還減少了手套、紗布等異物對組織的刺激和損傷,減輕了手術創傷,術后恢復快,且LAVH的切口小,術后傷口小且美觀。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可靠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林金芳.實用婦科內鏡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278.
[2]蔣淑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42例體會.濱州醫學院學報,2008,31(6):471-472.
[3]伍鳳琴.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和經腹全子宮切除對比分析.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7(2):36-37.
[4]劉桂玉.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與經腹全子宮切除的臨床研究.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0):2360-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