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桐
創傷后骨感染(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指的是四肢發生創傷后出現-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主要是通過創傷治療后或者發生創傷后繼發院內感染導致微生物進入到骨組織中,創傷組織的增殖作用下使其繼發骨感染,其治療難度大,易遷延不愈。本文通過觀察探討外傷性骨感染的臨床分型、臨床治療方法及療效,總結其臨床意義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74例外傷性骨感染的患者,男41例,女33例,年齡在16~72歲,平均年齡為(53.1±1.4)歲,病程在3個月至21年,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Ⅰ型10例,Ⅱ型41例,Ⅲ型23例,具體如下:Ⅰ型為輕度感染,沒有游離死骨形成、骨外露和生成竇道,在內固定術后常見;Ⅱ型為中度感染,有明顯的死骨形成,合并內固定外露、竇道或<3 cm死骨形成;Ⅲ型為嚴重感染,有明顯的骨缺損或者死骨形成,內固定外露。根據不同分型進行對癥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
1.2 方法 對Ⅰ型的10例,均采取Ⅰ期手術治療,常規清創后,使用內、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并給予持續性灌洗引流;對Ⅱ型的41例,采取Ⅰ期手術治療,常規清創后,使用內、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并給予持續性灌洗引流,聯合病段切除、軟組織移植術,并采取二期手術治療,采取自體松質骨植骨治療;對Ⅲ型23例,均采取Ⅰ期手術治療,常規清創后,使用內、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并給予持續性灌洗引流,聯合病段切除、軟組織移植術,并采取二期手術治療,對缺損在3~6 cm的患者采取游離髂骨移植治療,對缺損在6 cm以上的患者采取帶血管腓骨移植治療,對手術區域血管不豐富的患者,采取大塊游離髂骨移植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參考《人工關節外科學》中關于關節疼痛、活動的內容,并聯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制定以下療效標準[1],顯效:經治療后4~8個月,X線顯示患肢骨頭完全愈合,無疼痛,C反應蛋白、血沉及血常規恢復正常,治療后關節能進行正常活動;有效:經治療后4~8個月,X線顯示患肢骨頭基本愈合,關節出現酸痛,但仍能正常活動,C反應蛋白、血沉及血常規好轉;無效:經治療后4~8個月,X線顯示患肢骨頭出現病變,進行日常活動時關節劇烈疼痛,無法正常活動,C反應蛋白、血沉及血常規結果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療效、復發率的數據經卡方軟件V1.61版本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3個月,Ⅰ型10例中,經規范化治療后皆骨性愈合,感染皆得到良好控制,無1例復發;Ⅱ型41例中,給予局部皮瓣對創面覆蓋治療后,二期手術皆采取自體松質骨植骨治療,復發1例,采取重新灌洗并引流后治愈出院;Ⅲ型23例中,其中采取大塊游離髂骨移植1例,帶血管腓骨移植6例,游離髂骨移植3例,復合游離組織移植13例,皆為骨折完全愈合,髓腔順利再通,無1例死骨形成或出現溶骨性破壞,患者的肢體長度均衡,其鄰近的關節功能皆恢復良好。不同分型的治療效果、遠期復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分型的治療效果、遠期復發比較(例,%)
在骨外傷后,若在外傷部位出現感染,容易在骨折端出現一個炎癥病灶區域,繼發膿腫。而感染又會進一步以骨折端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繼發骨膜、骨髓、骨質的感染,一般以骨破壞為早期的感染表現,會引起創傷部位的軟組織發生壞死,隨著膿腫壓力不斷增高,還會形成竇道。一旦發生骨組織或者骨膜的大段缺血壞死,骨修復作用就受到阻礙,也就是說,在骨感染的患者中,骨折愈合困難,尤其是發生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容易由于缺血繼發感染,形成死骨。
本文通過對74例外傷性骨感染的患者根據其臨床特點進行臨床分型,針對性進行治療,皆取得良好效果,Ⅰ型患者總有效率為90.0%,Ⅱ型總有效率為90.2%,Ⅲ型總有效率為91.3%,不同分型的治療效果、遠期復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顯示出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根據分型采取合適的分期治療,療效理想。對Ⅰ型患者,屬于輕度感染,一般無內固定松動,無骨痂形成,也無進行性感染等,因此,治療以防治感染及預防復發為主,一般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放置引流及持續沖洗;對Ⅱ型患者,屬于中度感染,有部分死骨形成,骨外露及竇道形成等,因此,治療除Ⅰ型治療處理外,還需要采取二期手術對感染病灶壞死組織進行處理,若骨折端的修復功能良好,可采取自體松質骨植骨術;對Ⅲ型患者,屬于重度感染,且往往合并有嚴重的死骨形成,有竇道,內固定外露等,局部的軟組織條件較差,因此,需要再Ⅱ型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給予組織移植治療,并根據感染灶的范圍選擇手術術式[2]。
綜上所述,對外傷性骨感染患者進行臨床分型,綜合性分析后對應采取分期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能夠有效緩解病情,減少復發及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張壟,同志超,莊巖,等.外傷性骨感染的臨床分型及臨床意義.實用骨科雜志,2006,12(3):201-203.
[2] 王謙,袁恢明,張墊,等.外傷性骨髓炎的臨床分型及臨床意義.美中國際創傷雜志,2009,8(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