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職業病防治醫院,山東淄博 255000
血脂異常包括血清總膽固醇(TC)升高,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或甘油酯(TG)升高或高密度脂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調脂治療最根本的目的是預防、延緩冠心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現就我院2011年門診患者使用降血脂藥情況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我院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提供的 2011年全年西藥房血脂調節藥統計數據,數據包括藥品類別、藥品名稱、規格、包裝、單價、消耗金額及消耗數量。
1.2 方法將2011年1~12月各類藥物的年消耗金額及占血脂調節藥物消耗總金額的百分比并進行排序,比較各藥物的用量情況。以DDD為基礎,計算各藥用藥頻度與日均費用并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討論。
1.3 DDD、DDDs、DDC值的確定DDD值是指為達到主要治療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劑量,依據《實用治療藥物學》(第2版)推薦的日劑量確定[1]。DDDs=某藥的年消耗量/該藥的 DDD值。相同通用名的藥物DDDs值具有相加性,DDDs值越大,說明此種藥物使用頻度越高。日均費用(DDC)=某藥的總金額/該藥的 DDDs。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從中求得金額和DDDs的排序及序號比。比值為1,金額與用藥頻度同步升高,表明同步性好,占有市場份額與藥物應用頻度均較高,兼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比值<1,說明該藥價格較貴,市場份額相對較大但應用頻度較低,經濟效益好于社會效益;比值>1則相反,說明在同類藥中該藥價格較便宜。
1.4 藥品分類根據《新編藥物學》(第16版)的分類標準,當前應用的血脂調節藥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羥甲戊二酰輔酶 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簡稱他汀類;貝丁酸類或稱甲氧芳酸類、纖維酸類;煙酸及其衍生物[2]。
2.1 2011年 1~12月份我院藥房各類血脂調節藥物銷售總金額排序結果見表1。

表1 2011年1~12月份我院門診各類血脂調節藥物銷售總金額排序
2.2 2011年我院藥房 5種血脂調節藥金額排序、DDDs排序、DDDC及序號比見表2。

表2 2011年5種血脂調節藥金額排序、DDDs排序DDC值及序號比
3.1 各類降血脂藥物用藥金額情況分析由表1可見,我院西藥房使用的降血脂藥物共有3大類5種藥品。其中居用藥金額排序首位的藥品為他汀類(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鈣、氟伐他汀),占82.9%,比例明顯較大,而其他類藥品份額不足20%。其中天然藥物藻酸雙酯鈉 10.63%、貝丁酸類吉非羅齊6.49%。他汀類藥物對多種類型的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有效,而且不良反應輕微且短暫,用藥安全,服藥次數少,每日只需給藥1次,使用方便,患者耐受性和依從性好。
3.2 降血脂藥金額排序、DDDs排序、DDC值及序號比情況分析DDDs值用來判斷該藥品的使用頻度。DDDs值越大,說明被患者使用的次數越多。通過用藥金額、DDDs值、日均費用、金額DDDs排序比來對用藥情況綜合分析,客觀地了解該類藥物的使用情況,全面地指導藥品在臨床中的合理應用。
由表2可見,3種他汀類藥品的用藥金額、DDDs值位于前列。他汀類藥物以辛伐他汀為代表,辛伐他汀由土曲霉酵解產物合成的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 A(HMG-CoA)還原酶抑制藥。藥物本身無活性,其水解產物在肝內通過競爭性抑制膽固醇合成過程中的限速酶HMG-CoA還原酶,使膽固醇的合成減少及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合成增加,從而使血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顯著降低,也可中度降低血三酰甘油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從而有利于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3]。西藥房使用的辛伐他汀分別是默沙東公司生產的藥品舒降之和國產藥品辛伐他汀分散片,兩者 DDC值分別為8.02和4.89元。其序號比分別為1和1.5,說明在藥品價格方面,同一品種國產藥與合資藥相比更具優勢,為不同收入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提供了多種選擇。氟伐他汀價格便宜是其優勢,而且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遠低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應用頻度較高,門診DDDs排序位列第三。貝丁酸類應用也較多,該類藥物主要降低血漿中甘油三酯水平,為治療高甘油三酯血癥有效藥物。
從西藥房降血脂藥的使用進行分析來看,符合血脂異常的藥物治療原則,客觀準確的反映了臨床用藥特點。但是,他汀類藥物一方面使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顯著降低;另一方面,該類藥物導致的肝能異常及橫紋肌溶解癥等不良反應與用藥劑量呈正相關性,應引起臨床醫師的足夠重視。
他汀類藥物是門診降血脂藥的主要藥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降血脂藥在不斷推出市場,新的降血脂藥將更加安全、有效、經濟、方便。
[1]耿洪業,王少華.實用治療藥物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902.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 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665.
[3]解斌,董震海,等.實用新藥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