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明
私人銀行,是專門為富豪提供的金融服務。私人銀行的核心業務是財富管理,為富豪一段時期甚至一生的金融需求提供的服務。
私人銀行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主要為當時的貴族提供財產打理及世代規劃服務。16世紀,大量受教派迫害的貴族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日內瓦,這些貴族帶來大量的金錢,就交給日內瓦的銀行家們,享受私秘性很強的卓越金融服務,私人銀行開始時專門服務于200萬美金以上的超級富豪家族。此外,還有另一說:17世紀的歐洲貴族出外去打仗,家中的財產由留守的貴族代為管理,這些留守貴族逐步形成第一代私人銀行家。
根據西方銀行業的服務分類,第一類是大眾銀行(Mass Banking),不限制客戶資產規模;第二類是貴賓銀行(Affluent Banking),客戶資產在10萬美元以上;第三類是私人銀行(Private Banking),要求客戶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第四類是家庭辦公室(Family Office),要求客戶資產在8000萬美元以上,當然,各家國際性大銀行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段要求的最低金融資產額度也有所不同。
2007年3月20日,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宣告成立,拉開了中國頂尖財富管理服務的序幕。之后三年,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私人銀行相繼成立。工商銀行私人銀行是為個人金融資產在8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客戶提供的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資產管理為核心、以顧問咨詢為重點、以信息管理為保障的財富管理服務。根據中信銀行私人銀行中心聯合課題組、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所做的《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12》顯示,過去的五年,私人銀行這一新興領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財富總體規模來看,中國社會財富積累速度不斷加快,高凈值人群總量迅猛增加,個人財富的集中化趨勢日益加?。豁槕鐣枨螅趪鴥鹊母骷抑型馍虡I銀行均馬不停蹄地加快自身私人銀行體系建設,截至2011年末,設立私人銀行部門的中資商業銀行已達到11家。
從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來源看,80%以上來自于存貸款利差收入,只有不到20%來源于投資收益和手續費收入,而存貸款利差收入主要決定于信貸規模、存貸款利率差、資產質量等,就銀行利潤的貢獻來看,大客戶貢獻了銀行的大部分利潤,因此,大客戶是銀行競相爭搶的“蛋糕”。
2012年7月31日,上海胡潤研究院和群邑智庫聯合發布了《群邑智庫·2012胡潤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全國有102萬個千萬富豪和6.35萬個億萬(實際應為億元)富豪,與去年相比分別增加6.3%和5.8%。 截至2011年年底,除香港、澳門、臺灣之外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千萬富豪人數第一次突破102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6萬人, 漲幅6.3%;其中億萬(實際應為億元)富豪人數已達 63500人,比上一年增加了3500人,漲幅5.8%。報告還顯示,全國有7500個十億富豪和260個百億富豪,全國每1300人中有1人是千萬富豪。
從中國財富的分配情況來看,2009年10月26日《中國經濟周刊》援引世界銀行報告的數據,中國的基尼系數從2000年開始,已經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07年已達0.48。有人認為中國基尼系數2010年已達0.5,財富分配嚴重不均。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造就了中國越來越多的富裕人群;由于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失衡,加快了富裕人群崛起的速度。這些富裕人群主體集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30~49歲人群,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高凈值人群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特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使他們創富后通過投資、理財,進一步增加財富的目標十分明確。而中國的銀行業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戰略轉型的進程加快,商業銀行的基本功能從主要充當融資平臺向融資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并重發展,隨著銀行中間業務的不斷擴大,財富管理平臺作為金融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經營及業務轉型的重要選擇。
銀行通過優中選優、精中選精的方式遴選金融精英,如工商銀行在全國范圍內海選財富顧問,通過金融精英“多對一”的方式為富豪服務;從長遠金融規劃出發,量身定制富豪們的私人銀行業務;在財務管理、資產管理、顧問咨詢、增值服務等諸多方面為富豪提供高端的銀行個性化的服務,以實現富豪的進一步創富。私人銀行業務實現了富人的財富與金融精英的強強結合,實現了財富與知識的完美配置。
隨著中國富裕人群的不斷增加,中國私人銀行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壯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