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勛
〔關鍵詞〕 新課改;語文教學;教學任務;思想認識問題;
動手能力;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1—0055—01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把握住基本的方向和原則。
一、必須進一步明確語文學科性質和語文教學任務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等性質,但基本性質是工具性,其他性質都是因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語文學科性質決定語文教學任務。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工具性,決定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語文學科的其他性質,決定語文教學還有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包括語文知識、科學知識、理論知識和歷史社會生活知識等文化知識)的任務??偲饋碚f,進行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務,文學教學是它的特有任務,知識傳授是它的必要任務。思想教育、文學教育和知識傳授都是以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為基礎和核心來進行的。因此可以歸結為:語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明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并根據基本性質與其他性質的關系,明確性質與任務的關系,明確基本任務與其他任務的關系,這兩個“基本”和三種“關系”就構成整個語文教學比較切合實際的理論認識框架。
二、迫切需要研討語文教學面向現代化的兩個思想認識問題
語文教學必須面向現代化,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學在完成基本任務的過程中,既要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又要注意體現一定的時代特征,也就是教時代所當教,學時代所當學,能為時代所用。這里提出兩個迫切需要研討的問題:一是語文教學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待這個問題應當進行調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二是語文教學如何適應當前整個社會生活信息化的需要?,F在已處在信息化時代,學習和工作、開發和創業,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語文教學也需要培養學生的信息觀念。
三、教學方法力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當前語文教法改革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以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這里以舉例性質提出幾點意見供參考。①不要機械地搬用教學參考資料講課,而應從班級學生學習語言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應當讓學生著重學些什么,怎樣才容易學,怎樣才學得有興趣,怎樣才學了有用,以及怎樣在語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②增強信息觀念,不作脫離語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復介紹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向學生提出不費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不把語文課教成毫無信息價值或者“炒冷飯”的“泡沫課”。③教學生朗讀,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鍋飯”式的齊讀方式,而應當多作指名朗讀,讓其他學生仔細聽,并提出意見。這樣能使讀與聽說相結合,也便于教師指導。④鼓勵學生對課文和教師講解的內容質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應該把這些看作學生能獨立思考和發表個人見解的可喜現象,也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⑤學生作文中有獨到見解、靈巧構思或者生動語言的,應大加表揚并評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明顯進步的,乃至某一次有進步的,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并適當加分。因為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往往成為學生熱愛寫作和不斷進步的動力。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新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作為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應當迎著新課改的浪潮,主動更新教育觀念,積極轉變教學行為。教師要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重構教學行為與教學實踐,這樣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有效教學,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