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胃寒主要表現為:平時怕冷,口淡不想喝水,冬天四肢冰涼,胃口不好,常感疲倦無力,常因天氣變冷、吃冷的食物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泛酸通常是泛出清水。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
冬季要防胃病加重,要注意保暖,規律飲食,盡量吃溫和,暖性的食物。吃火鍋要注意食物搭配,蔬菜與肉類比例適當,盡量不喝湯。調節飲食營養,胃病患者最忌饑飽不均,另外要少吃湯圓,遠離煙、酒、咖啡等刺激性物品。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加強鍛煉有利于改善胃腸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素質,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防止腹部受涼,冬季應適時增減衣服,注意腹部保暖。
中醫講究“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因此預防和治療冬季胃病,就要食用性溫的食物和中藥。冬季容易發胃寒病人可以用中藥進行調節,中藥可以選擇肉桂、生姜等。所以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還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豬肚湯,多喝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調味品,可以調理好胃寒,恢復健康脾胃。“胃寒”是很多人的麻煩,但可以通過改善飲食達到調理的目的。
南瓜——排毒護胃。因盛傳吃南瓜有減肥美容功效,近年興起了一股南瓜熱。《本草綱目》載:“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消炎殺菌、止痛。其所含的豐富果膠,可“吸附”細菌和有毒物質,包括重金屬、鉛等,起到排毒作用。同時,果膠可保護胃部免受刺激,減少潰瘍。可用南瓜煮粥或湯,滋養腸胃。
胡蘿卜——增強抵抗力。胡蘿卜性味甘平,中醫認為它“下氣補中,利脾膈,潤腸胃,安五臟,有健食之效”。豐富的胡蘿卜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能明目養神,增強抵抗力,防治呼吸道疾病。胡蘿卜素屬脂溶性,和肉一起燉最合適,味道也更好。
甘藍——天然胃菜。甘藍性平味甘,無毒,入胃、腎二經。甘藍是世界衛生組織曾推薦的最佳蔬菜之一,也被譽為天然“胃菜”。其所含的維生素K,及維生素U,不僅能抗胃部潰瘍、保護并修復胃黏膜組織,還可以保持胃部細胞活躍旺盛,降低病變的幾率。患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可每天以椰菜榨汁飲用,還可混合蜂蜜食用,有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
菠菜——補血利便。菠菜味甘性涼,能潤燥養肝,益腸胃,通便秘。《食療本草》載:“利五臟,通腸胃,解酒毒。”菠菜可促進胃和胰腺分泌,增食欲,助消化;豐富的纖維素還能幫助腸道蠕動,有利排便。不過,菠菜草酸含量高,妨礙鈣質吸收,應避免與豆腐、紫菜等高鈣食物同吃,或在烹煮前輕汆,除去草酸。
紅薯——養胃去積。紅薯性平,味甘,補脾益氣。《綱目拾遺》記:“補中,暖胃,肥五臟。”天寒食用,正氣養胃,化食去積,兼可清腸減肥。很多人認為吃完紅薯放屁多,其實是胃腸蠕動所致。不過,紅薯內淀粉含量很高,吃完后會轉為葡萄糖,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寒性胃痛者還應忌食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卜、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胃寒疼痛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