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嫂作為近幾年出現的新興職業越來越搶手,月嫂“高薪”的新聞也接二連三出現。鐵嶺市區內月嫂月收入3000元已不稀奇,有經驗的可達四五千元。
然而,月嫂高薪的背后還存在著高強度的勞動、平均職業壽命只有5年、行業魚龍混雜等問題。
“月月接活誰也受不了”
凌晨4點多,隨著寶寶一聲啼哭,艾大姐(應其要求省去姓名)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先給寶寶換尿布、喂奶。準備好產婦的早飯后,還要給產婦燉湯,提醒產婦應該注意的飲食習慣。
“產婦有奶還好辦點,要是產婦沒奶我們月嫂就更累了。”艾大姐說,每3個小時給寶寶喂1次奶,每次喂奶需要20分鐘到1個小時不等。下午還要給寶寶洗澡、游泳、按摩。忙碌了一天后,晚上才是艾大姐最辛苦的時候,平均要起來3次。寶寶一哭吵,她就得把寶寶抱起來哄,這樣一來,自己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更別提睡眠質量了。
艾大姐介紹,一般她在接手新生兒的頭半個月,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有時實在撐不住,腳下像踩了棉花,就把寶寶交給產婦,自己去睡一會兒,這還得碰上通情達理的雇主。除了照顧寶寶,對產婦的照料也不能馬虎,產婦一天吃的幾頓飯得一一配餐。
盡管工作很累,艾大姐也得到了回報,她的身價幾乎是最高的,一月至少4000元,“月嫂這活兒不是一個挨一個接的,所以每接一個活兒后還能休息四五天,要是月月接活兒,誰也受不了。”艾大姐每做完一戶人家,就感覺自己的血壓升高,頭發暈,“做了幾年的月嫂,感覺老了很多。”
鐵嶺縣陽光家政的負責人齊迎春介紹:“月嫂這個行業掙的是高薪,人人羨慕,但背后月嫂們的艱辛很少有人了解,我們粗略統計了一下,月嫂的平均職業壽命在5年左右,還有些月嫂因為常年辛苦工作患上了高血壓和其他婦科病。我從事月嫂行業這些年,只碰到了3個干了8年時間的月嫂。”
很多月嫂是持“土證書”上崗的
月嫂掙得多,一時間成了很多下崗女性的就業路。但“月嫂熱”背后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不少月嫂沒有經過任何培訓,有些家政公司只是短短培訓一個月,甚至只簡單交代幾句就讓月嫂開工了。”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說。這位業內人士還介紹,目前月嫂多數只是掛靠在家政公司,考慮到成本和經濟利益,家政公司多不愿對月嫂進行長時間培訓。這些家政公司其實就是一些中介公司,為掙取中介費根本不會考慮月嫂的從業資格和健康狀況。而很多家政公司為了保證所謂的信譽,只是向雇主提供免費更換月嫂的承諾,一兩回他給你換,次數多了他就說你事多,其實就是他提供的月嫂不合格。有些雇主只能另行選擇其他家政公司了。
齊大姐介紹,現在市區內從事月嫂這一行業的人數在逐年增加,有本市下崗失業人員,也有很多來自農村的富余勞動力,但真正有證書的卻并不多。這個證書指的是由當地勞動部門頒發的專業母嬰護理的上崗證,但現實中很多家政公司的月嫂用的是公司發的“土證書”。
用成名月嫂當“托兒”攬活
按照齊大姐所說,月嫂拿著“土證書”上崗的現狀只是行業亂象中的一個,還有些有名氣的月嫂利用自己的名氣攬活,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齊大姐說,有些在業內成名的月嫂利用名氣攬活,活兒多了她就介紹給自己相識的其他月嫂去干,成名月嫂從中掙取中介費。成名月嫂跟雇主見面時多數會被雇主相中,但真正到雇主要請月嫂的時候,她會借口有事來不了,游說雇主更換月嫂,這其實是為給一些沒經驗的月嫂尋找工作機會。由于這些月嫂都沒有掛靠在正規的公司,并且能力參差不齊,自然也就很難保證護理的質量了。
正規月嫂“四證”齊全
齊大姐告訴記者,疏于培訓的惡果將在看護過程中體現出來。舉個簡單的例子,新生兒的骨骼發育并不健全,非常軟,但很多月嫂習慣將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由此導致新生兒骨骼變形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何能聘請到合格的月嫂呢?遼寧省家庭服務業協會工作人員說,首先,要選擇正規、信譽好的家政公司;另外要認真核查月嫂的“四證”,即身份證、健康證、崗位技能培訓合格證和員工與家政公司簽訂的合約等。滿足上述兩條,應該可以找到一個放心的月嫂了。
(摘自《遼沈晚報》2011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