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敏 指導:何希俊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康復科,廣東省中山市悅來南南安路2號,528400)
火針療法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征43例療效觀察
蘇 敏 指導:何希俊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康復科,廣東省中山市悅來南南安路2號,528400)
卒中后肩手綜合征/針灸療法;火針
卒中后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drome,
SHS)又稱反射交感神經性營養不良(Reflexsyopathetic Dystrophy,RSD),它可以是原發的,也可由不同因素誘發[1]。本綜合征的發生多在病后1~3個月,發生率為12.5%~70%[2]。肩手綜合征是中風后的難治兼夾癥,其典型表現是早期肩部疼痛,活動受限,手水腫和疼痛,皮溫上升。后期可出現手部肌肉萎縮,甚至攣縮畸形,嚴重影響偏癱肢體的康復。SHS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現代康復治療雖然能較好地緩解肩手綜合征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改善關節活動度,但只是對癥治療,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運用火針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具有療效顯著、操作簡單、費用低、無副作用等優點。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患者。
1.2 診斷標準
1.2.1 腦卒中診斷標準 采用1995年中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的相關診斷標準。
1.2.2 肩手綜合征(SHS)的評定標準 參照KOZIN標準(附表1)[4],4項總分≥8分,并能排除卒中前即患有肩周炎、頸部疾病所致的肩部疼痛與丘腦病變引起的劇烈疼痛者,可診斷為SHS。
1.2.3 肩手綜合征的分期標準 I期:患側肩部疼痛,活動受限,同側手出現腫脹,以手背為甚,包括手指和掌指關節;手的顏色發生改變,出現發紅、皮溫上升等血管運動性改變;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時受限,被動屈曲時引起劇痛。Ⅱ期:肩、手的自發痛和手的腫脹減輕或消失,皮膚萎縮,手的小肌肉萎縮日趨明顯、手指活動范圍日益受限。X線片可見患者手骨質疏松樣改變。Ⅲ期:手的皮膚和肌肉明顯萎縮,手指完全攣縮,關節活動度喪失。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2)符合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3)符合肩手綜合征Ⅰ期診斷標準。4)年齡在40~80歲,腦卒中發病6個月內,SHS評分≥8分。5)生命體征穩定。6)患者愿意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肩手綜合征評估量表
1.4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嚴重內臟疾病,自控能力差,不能配合治療者。2)1周內使用過止痛藥物。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試驗期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特殊生理變化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繼續接受試驗者。2)試驗期間病情不斷惡化,有可能發生危險而必須采取緊急措施者。3)試驗期間患者不愿繼續接受治療者。
2.1 分組 采用簡單隨機方法,將受試者按1∶1原則分為2組,采用PEMS3.1統計軟件產生隨機數字,并制成隨機分配卡,裝入依次編號的不透明信封,信封的編號與卡片上的序號相同,按照進入試驗的順序依次取卡,嚴格按卡片序號規定分組及治療。符合入選標準病例共計83例,其中火針治療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齡40~77歲,平均(63.2±9.32)歲;病程33~172天,平均(71.3±31.24)天;其中腦出血8例,腦梗死35例。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40~74歲,平均(62.2±9.63)歲;病程35~181天,平均(68.6±33.21)天;其中腦出血9例,腦梗死31例。2組資料比較用t檢驗(P>0.05),具有可比性。
2.2 基礎治療 按照卒中單元模式進行管理:1)一般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合理使用降壓藥,合理抗感染治療,糾正高血糖,對癥支持治療。2)西藥依照2010年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3)心理治療:對有心理障礙的患者進行測評,然后進行心理及藥物治療。4)健康教育:分別由醫生、責任護士、康復師進行健康宣教,采用多媒體、墻報、健康教育手冊、口頭宣教等形式。5)中醫辨證施治: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證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5]及王永炎主編的《中醫內科學》[6]進行辨證施治。
2.3 治療組 1)取穴:患側肩前、肩髃、肩貞、曲池、外關、八邪、水分、中脘。2)針具:選用細鎢錳火針。3)操作方法:針刺前向患者解釋火針的感應,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選取合適體位,充分暴露所刺穴位,碘伏常規消毒,采用火針快針法,在各穴行速刺、點刺,深度2~5mm。刺時要求火針在酒精燈上加熱至白亮,在穴位上施刺要求穩、準、快。每穴刺畢,助手用75%乙醇棉球迅速按壓針孔,以減輕疼痛。隔日治療1次。4)注意事項:a.避免針刺后穴位沾水;b.囑患者不要抓撓所刺穴位;c.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則禁止針刺。
2.4 對照針刺組 1)取穴:主穴:患側肩髃、臂臑、肩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配穴:肩部疼痛明顯者加肩貞、肩前、臑俞;手指腫脹甚者加后溪、中渚、八邪。取穴標準按照國家經穴部位標準(GB90-12346)進行。2)針具:華陀牌φ0.35mm×40mm不銹鋼針。3)操作方法:皮膚用75%乙醇常規消毒后,根據具體穴位位置直刺,之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轉,針刺以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時間隔15min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
2.5 療程 7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2周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2.6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1)疼痛與水腫分級評分: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dualanalogue Scale,VAS)。2)上肢運動功能評定:采用改良的Fugl-Meyer(FMA)法。3)肩手綜合征療效評定根據《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7]結合SHS實際情況,制訂如下標準:顯效:關節水腫、疼痛消失,活動功能無明顯受限,手部小肌肉無萎縮,上肢運動評分提高50%;有效:關節水腫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緩解。關節活動輕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縮不明顯,上肢運動評分提高25%~ 49%;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關節活動功能明顯受限。肌肉萎縮逐漸加重,上肢運動評分提高小于25%。
3.1 疼痛與水腫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疼痛、水腫治療前后比較(±s)

表2 疼痛、水腫治療前后比較(±s)
注:2組治療前后疼痛、水腫癥狀積分比較,*P<0.05;2組治療后疼痛、水腫癥狀積分比較,△P<0.05,說明治療后治療組在疼痛、水腫癥狀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
組別例數上肢疼痛癥狀積分上肢水腫程度積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437.13±2.51 2.11±1.31*△4.12±1.45 1.15±1.14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06.84±2.124.78±1.86*3.78±1.333.12±1.23*
3.2 上肢運動功能評定 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s)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s)
注:2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P<0.05;治療后2組Fugl-meyer評分比較,△P<0.05,說明治療后治療組Fugl-meyer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436.12±3.2319.34±7.56*△對照組405.92±4.1212.56±4.75*
3.3 2組臨床療效相比較,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現代醫學對本病發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創傷被認為是SHS的主要原因,約占30%[8]。交感神經-傳入神經偶聯形成惡性循環[9]是公認的SHS的發病機制。腦血管病急性發作影響運動中樞前方的血管運動中樞,使運動前區的皮質和皮質下結構或傳導束受損,血管運動神經麻痹,引發患肢的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及血管痙攣反應,末梢血流增加,產生局部組織營養障礙,從而出現肩關節周圍和手-腕部水腫、疼痛,而疼痛刺激又進一步經末梢感覺神經傳至脊髓,引發脊髓中間神經的異常興奮性刺激,造成血管運動性異常的惡性循環。
本病屬中醫學筋痹范疇,病機多為本虛標實。本虛責于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標實多為風、痰、瘀血、郁熱相因為患。由于風痰瘀血內阻經脈,不通則痛,因而出現患肢肩、肘、腕等關節疼痛,活動功能下降,“血不利則為水”,水性趨下,泛溢肌膚,故出現腕部及手指水腫。《靈樞·經筋》謂“手陽明之筋,其病,肩不舉”“足太陽之筋,其病,肩不舉”。遵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我們選取太陽、陽明、少陽經穴。取肩髎、肩髃、肩貞分別為手少陽經、手陽明經、手太陽經穴,肩前穴為經外奇穴,均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祛風止痛。中脘為祛痰要穴,水分為利濕要穴。二穴合用以理氣化痰除濕以消手臂腫脹,行氣止痛。
火針療法,源遠流長,《黃帝內經》即有“大針(即火針)”“燔刺”“焠刺”記載。它具有針刺和灸法的雙重作用,能刺激穴位,增強人體的陽氣,激發經氣,調節臟腑機能,使寒濕去,郁結散,經絡通,氣血行而起到較好的療效,起到溫陽利水、通經止痛的作用,比直接灸更有優勢,且患者痛苦較小,療程更短,刺激均衡,效果穩定、可靠,作用時間持久。現代實驗研究表明,用熾熱的火針快速刺入粘連、變性、水腫的組織,可引起針體附近白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免疫介質浸潤,加速局部血液微循環,從而促進病變組織的消除及水腫吸收,同時可刺激周圍健康組織的再生修復,有助機體功能恢復。
上述實驗結果表明,通過設立臨床對照觀察,比較2種不同治療方法對肩手綜合征,進一步闡明了火針治療肩手綜合征的優勢所在。運用火針療法治療卒中后肩手綜合癥,臨床療效肯定,取效甚捷,值得深入研究和臨床推廣應用。
[1]RibbesG M,Oosterhuis W P,van-Limbeek J,et al.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is the immune system involved.ArehPhys-Med-Rehabl,1998,79(12):1549.
[2]王洪忠.實用中西醫結合偏癱康復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296.
[3]全國腦血管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4]Kozin F Ryan LM,Carerra GF,et al.The reflex symparhetic dysrtophy syndrome(RSDS).Am J Med,1991,70:23-30.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6]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24-132.
[7]繆鴻石主編.腦卒中的康復評定與治療.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49-150.
[8]Braveman D L,Kern H B,Nagler W.Recurrent spontaneous hemarthrosis assoeiated with 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Arch-Phys-Med--Rehabl,1998,79(3):339.
[9]賈和平,金瑞林.中風后肩手綜合征各期交感皮膚反應變化,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3:9(3).
(2011-11-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