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媚
精神科中焦慮癥極為多見,該癥屬于神經癥的范疇,患者多變現為具有明顯的焦慮情緒,其主要會受到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1]。患病期間患者多感到十分的痛苦和無助,病程容易發生遷延,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及時的對焦慮癥患者進行治療并采取相關的心理護理措施顯得十分必要。為進一步探討心理護理對焦慮癥患者的護理效果,以下將結合2009年2月-2011年5月來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135例焦慮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2月-2011年5月來筆者所在醫院共對135例焦慮癥患者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R焦慮癥診斷標注。其中,女60例,男75例;年齡為25~31歲,平均年齡為28.65歲;小學5例,初中20例,高中75例,大專及以上35例;廣泛性焦慮56例;驚恐障礙79例。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患者68例,女25例,男43例;平均年齡為27.65歲;廣泛性焦慮30例;驚恐障礙38例,采用常規治療并實施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67例,女35例,男32例;平均年齡為28.89歲;廣泛性焦慮26例,驚恐障礙41例,采用常規治療并進行普通護理。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及用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需進行HAMA測試,以對患者入院時的焦慮程度進行準確的測定。對照組行10 d常規性治療[2]。實驗組在此基礎之上還需進行心理護理,30 min/次,2次/周。10 d后,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HAMA測試。心理護理的開展由專業的護理人員來實施,其主要環節如下:(1)關心并同情患者,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2)對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征進行了解,耐心細致的與患者進行交流,對其病情進行講解,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3)幫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對性格中的缺陷和不足加以克服,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困難。(4)幫助患者進行情緒的自我調節,不斷的進行自我放松,適當的進行身體鍛煉,參加某些集體活動,將不良的情緒進行轉移。(5)充分調動和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使病理狀態得到改變[3-4]。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各組間比較行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焦慮情況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其焦慮總分及精神、軀體等癥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經過對實驗組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焦慮總分及精神、軀體癥狀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抑郁情況 干預前兩組抑郁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抑郁總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兩組焦慮情況比較(s)分

表1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兩組焦慮情況比較(s)分
*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
干預前干預后組別焦慮總分 精神癥狀分 軀體癥狀分 焦慮總分 精神癥狀分 軀體癥狀分實驗組(n=68)20.36±7.45* 10.97±4.75 9.24±2.98△ 8.13±7.25* 10.97±4.75 3.23±3.58△對照組(n=67)19.28±9.13 10.23±4.36 8.87±3.67 11.89±7.26 10.23±4.36 5.22±4.13
表2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抑郁情況比較(s)分

表2 心理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抑郁情況比較(s)分
*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
干預前干預后組別抑郁總分 精神癥狀分 軀體癥狀分 抑郁總分 精神癥狀分 軀體癥狀分實驗組(n=68)2.27±0.54 10.97±4.75 9.24±2.98△ 1.66±0.54* 10.97±4.75 3.23±3.58△對照組(n=67)2.20±0.51 10.23±4.36 8.87±3.67 2.17±0.54 10.23±4.36 5.22±4.13
焦慮癥屬于一種功能性的精神科疾病,患有該病的患者多存在著一定的心理障礙。在整個患病過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對整個病程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貫穿于整個疾病的始終,會給臨床的有效治療帶來某些方面的困難。焦慮癥患者通常會有以下兩次表現:(1)憤怒,試圖以個體的力量去與威脅對抗使其得到轉機。(2)否認,用逃避的方法去對付所遭受到的刺激。(3)快樂偽裝,用否認的方法去對機轉進行應付,對為其帶來傷害的情境進行逃避。(4)哭泣,自身處于憂傷及無助的狀態下,用哭泣對與焦慮相關的挫折感受進行驅除。(5)罪惡感,在做某事時遭到挫折后,在心理壓力的作用下對情境進行排斥。(6)抑郁,極為強烈的沮喪、悲傷感。(7)無法對自身的支持系統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按照患者的實際病程特點及相關的臨床表現特點,進行相關方面的心理護理。
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中的患者入院后經常規治療后再進行心理護理,焦慮程度得到明顯的改善,明顯低于進行心理護理之前;其焦慮程度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對焦慮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焦慮程度明顯降低,具有良好的康復護理效果。因此,在護理的過程中,必須依照患者的個性心理,有的放矢的展開心理護理,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得到減輕,增強他們對疾病的認識了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治療,不斷的通過自我調節,早日對心理障礙進行克服,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5]。
[1]禹婷婷,劉倩.生物反饋輔助治療廣泛性焦慮30例臨床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4):124.
[2]包美華,陳愛民,方開琴,等.產后抑郁癥患者程序化心理護理療效觀察27例[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0):109-110.
[3]尤紅,牛素英,劉春梅,等.心理護理聯合生物反饋對酒依賴患者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35):4426-4427.
[4]魏惜晨,趙艷紅.綜合護理干預對焦慮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28(5):820.
[5]楊晶,賈娟,王玉蘭.焦慮癥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9,11(18):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