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飛
2004年,根據“三定”方案要求,人民銀行地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機構(以下簡稱各分支機構)相繼成立了事后監督中心,對會計(營業)、國庫、貨幣金銀等部門的會計核算業務進行復審和檢驗。事后監督中心的職能定位必然決定其掌握大量一手的監督數據信息,通過監督數據信息的分析利用,可以促進會計核算規范化,有效防范資金風險和其他風險。但由于各行監督部門對監督數據的分析利用均為摸著石頭過河,存在各自為政等特征,容易造成監督數據分析利用效能偏低等問題。為全面了解監督中心成立以來的監督數據分析利用情況,筆者對此開展了專題調研,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運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法,系統闡述了人民銀行監督數據分析利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運用控制論理論分析了深層次原因,并結合人民銀行會計核算業務數據集中化趨勢,對如何科學加強監督數據分析利用、提高監督效能展開深入探討和分析。
為全面了解全省事后監督數據分析利用真實狀況,筆者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調查問卷采用結構式、匿名問卷,范圍為全省轄內各市中心支行事后監督部門在崗人員,共發放調查問卷96份,收回有效問卷96份,問卷回收率100%,從整體上基本概括監督數據分析利用情況。實地調研了4個市中心支行事后監督部門,通過深入監督一線,開展面對面交流、探討,具體了解各行監督數據分析利用真實狀況。
各市中支事后監督部門均高度重視監督數據利用工作,積極探索監督數據利用方式,加大監督數據分析成果利用力度。全轄各市中支均開展了監督數據收集、整理、分析、歸類等工作。如蚌埠中支根據監督發現的差錯情況,對全轄會計核算風險狀況開展評級并進行風險預警;滁州中支根據監督數據分析結果,調整監督重點為本級國庫部門和支行網點;宿州中支運用五檔分類對監督數據進行分析,進而對被監督部門會計核算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評估、提示;阜陽中支精選經典差錯數據案例對縣支行會計輪崗人員進行崗前培訓。
人民銀行的會計核算體系是自上而下建立的,總行統一提出業務需求,統一組織軟件開發,統一規定硬件配置方案及系統優化和升級方案,統一制定各類業務及系統管理制度。事后監督部門僅僅負責對日常會計核算進行復審和檢驗。故通過對近幾年的監督數據分析,可以發現集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規范類及制度執行類差錯為主,重復發生比例存在但不高,主要原因是責任心不強。發現此類差錯時通過即時發送事后監督通知書,要求被監督單位限期查明原因,落實處理結果,一般均能得到及時整改落實,也存在極個別問題存在爭議情況。這是監督數據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目前發揮作用最大的功能。針對前臺會計核算人員的責任心問題,部分中支通過將監督數據納入業績評價,極好地解決了該問題。沒有將監督數據納入業績考核的部分中支,規范性差錯經常發生,且具有普遍性。監督部門通過分析監督數據,發現規律性、普遍性問題,并就此提出的完善會計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措施、建議等大部分需要通過層層向上反映才能在總行層面得到根本解決。在目前的會計核算體系下,由于各市中支監督部門的監督數據有限,監督問題多數是零星的、具體的個案,提出的建議缺乏代表性,加上事后監督中心工作不實行垂直管理,缺少可以直接向上反映的部門,故很難引起上級行的高度重視、促進會計核算內控機制的完善。如部分行發生國庫存款利息支出計息錯誤,總行會計核算系統增設一個參數即可杜絕此類錯誤,并減少前臺會計核算人員的工作量,但該類問題無人問津。調查顯示:現全轄73%的監督人員認為有發現規律性、普遍性問題,59%的監督人員認為監督發現的規律性、普遍性問題促進了內控機制的轉變。77%的監督人員認為相同問題的重復發生比例在20%以內。
由于對監督數據的收集利用缺乏統一模式,各市中支監督部門對監督數據的內涵、歸類等認識均不統一,具體實施中標準多種多樣。有的行建立了會計差錯監督數據庫,有的行沒有建立會計差錯監督數據庫;有的行監督數據包括業務量、業務金額等,有的行監督數據僅僅包括會計核算差錯等;有的行對監督數據進行三級分類,有的行對監督數據實行五檔分類。故各市中支收集的監督數據之間缺乏統一口徑,可比性不高,很難從全省層面歸納、提煉出全局性問題,各市中支監督數據分析成果也不能相互借鑒利用。監督數據采集方法落后,多采用手工及簡單計算機的方式,不能自動提取由點及線、及面的監督數據。調查問卷顯示:現全轄91%的監督人員認為監督數據包括國庫、會計核算業務數據,74%的監督人員還認為監督數據還應包括貨幣發行會計核算數據。24%的監督人員認為通過手工方式收集監督數據,71%的監督人員認為通過手工及簡單計算機方式收集監督數據。36%的監督人員認為監督數據工作全面開展,63%的監督人員認為監督數據工作僅部分開展。
事后監督工作性質決定事后監督數據信息與其他部門取得的數據信息相比,具有獨特優勢。一是連續性。事后監督工作每日進行,監督對象固定,監督數據能續時、不間斷地反映被監督部門的會計核算質量。二是及時性。事后監督數據產生于會計核算次日,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差錯,提示風險,及時督促整改業務差錯、防范風險案件,時效性顯而易見。三是針對性。事后監督數據的取得基于會計、國庫、貨幣發行等會計核算監督業務,可以把握各項會計核算業務總體工作情況,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針對性突出。但由于事后監督為平級監督,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擾和約束。第一,監督部門負責人及監督人員受所在行任免的人事制度影響;第二,監督部門履行職責所需的經費在所在行開支;第三,監督直接向所在行的分管行長負責。故監督數據的獲取、發布,僅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且監督數據的獨立性不高也導致了監督數據的權威性不強。
控制論學者列爾內爾認為控制是為了改善某個或某些對象的功能或發展,需要獲得并使用信息,并以這種信息為基礎而選出的,加于該對象上的作用。控制概念中最本質的屬性就在于確保活動得以按計劃完成,并能糾正任何明顯的偏差。控制就是一個信息流動的閉合系統,業務指導和管理是通過控制信息的傳輸、反饋、加工、處理來實現的,其實施控制的方式是反饋控制。
根據控制論的觀點,就不難發現《中國人民銀行事后監督中心規程》中事后監督中心的基本職責“發現、糾正會計核算過程中的差錯和問題”、“對規章制度的制訂和執行提出意見和建議”是契合控制論的,也是依據控制論制定的。
監督數據是反映央行會計核算質量的基礎信息,在目前大一統的會計核算管理體系下,督促糾偏目的直接針對操作部門,容易實現;通過分析監督數據建言獻策推動央行會計核算體系發展方面,在總行沒有事后監督主管部門的前提下,溝通乏力,很難實現控制論中的其他兩個目的。甚至,總行進行會計核算系統優化升級時,監督部門也缺乏代言人來推動自身監督系統的同步啟動。可見,央行的事后監督部門的監督數據流動沒有形成完全閉合系統,反饋系統不暢,不能實現決策、執行、監督等機構的整體聯動,不能形成有效管理。具體過程見下圖:

基于以上論述,監督數據分析利用要在會計核算內部控制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
一是通過監督數據的分析,不難發現當前規范類及制度執行類差錯發生的最大原因是前臺會計核算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不強,監督部門除及時督促整改外,另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將相關監督數據納入責任目標考核,將其作用延伸,從而形成糾改——處罰——預防的管理鏈條,通過考核、評價,激發前臺會計核算人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督促其加強內控管理,達到最大限度降低此類差錯發生的目的。二是對事后監督部門提出的整改建議執行不力的,應追究被監督部門主要責任人的責任。
監督數據分析水平的提升需要大樣本、標準統一的監督數據支持。建議在全國或全省層面統一監督數據的收集標準。這樣在大樣本監督數據的支持下的分析結果才會有預見性和科學性,可執行力度更大。濟南分行監督中心通過對轄區內統一標準的監督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中央銀行集中會計核算系統的風險主要集中在縣支行網點,從而提出上收縣支行會計核算業務的建議;因數據翔實,邏輯嚴密,該建議得以推行。加強監督數據信息的順暢流動。繼續加強與被監督部門的信息溝通,實現前臺核算與監督數據之間的良性互動;積極融入大監督工作氛圍,加大與內審、紀檢等部門的信息共享,釋放監督效能,提高監督數據信息利用價值;積極呼吁總行會計核算體系決策管理層高度重視監督數據分析利用,希望他們有意識地聽取基層行的實際工作建議,高屋建瓴地推動央行會計核算體系的進步。
通過對監督歷史數據的分析,在目前的監督模式下,可以通過加強重點環節、重要時點監督,對部分風險環節實行人工提示,來提升監督效率。積極建議總行在建設中央銀行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ACS)的同時,牽頭組織和協調,在充分調研、論證基層行歷史監督數據的基礎上,開發統一的、符合業務發展和操作需要并能覆蓋央行全部會計核算業務的事后監督系統,通過系統對接,應用OCR等影像技術進行自動比對,實現對各項業務處理的流程、重點、風險監督,提升監督效能;并與此配套建設一套會計核算體系監督數據庫,統一標準,科學采集(監督數據具有客觀性),在全國層面對會計核算系統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反饋,以促進會計核算體系不斷推進。

通過對監督歷史數據的分析,建立會計核算風險預警系統,對會計核算過程進行預警、控制,實現對重要時間、環節、網點、人員的控制,預警可能存在的風險情況,實現對前臺核算過程中的高風險環節、業務的監控,提高對各類風險的反應速度,進而運用科學的評價進行分析,真實、準確地反映會計核算風險,有效防范案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