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強

2012年4月,按照財政部的統一部署,山西省組織各市財監處在全省范圍內對糧食行業進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重點是對省內具有重要影響的經營糧食收儲、運輸、加工、銷售等業務的糧食行業開展檢查,檢查發現多數糧食企業都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庫存不實、補貼增加,影響國家對糧食行業宏觀經濟管理的調控,嚴重阻礙了糧食企業的健康發展。對此,需要認真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辦法。
現行會計制度和稅法對收入的確認和計量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在檢查糧食行業中,許多糧食企業由于種種目的都存在虛增或虛減收入的問題,進而影響利潤的真實性。如某糧庫確認省儲備糧輪換費用163萬元,按實際完成任務數只應確認73.34萬元,虛增收入89.66萬元;某糧庫收中儲糧異庫輪換一次性補償316.28萬元,按補貼收入核算要求,單位在收到款項當年都應全部計入當期損益中,但該單位改變了核算方法,分四年確認收入,2011年度將2010年和2011年兩年共計158.14萬元轉入補貼收入,其余一半158.14萬未確認收入,虛減收入158.14萬元;某糧庫計提代儲中央儲備糧補貼、省級儲備糧補貼共計272.52萬元未計營業外收入,虛減收入272.52萬元。
通過對糧食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檢查,發現不少企業違背權責發生制原則,采取虛增或虛減費用的方法,進而操控企業利潤,導致相關會計信息不能得到正確反映。如某糧庫2011年度在管理費用中列支以前年度辦公用品、加油費等共計44.27萬元,虛增費用44.27萬元;某糧庫在經營費用中無計提依據提取未付運費19.82萬元,虛增費用19.82萬元;某糧庫發放2011年度精神文明獎12.61萬元計入2012年度待攤費用科目核算,虛減費用12.61萬元;某糧庫在預提費用—油利息期初余額中支付2011年貸款及借款利息25.89萬元,虛減費用25.89萬元。
企業會計信息報告是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資產存量與質量方面的信息,其真實與否對信息使用者正確作出決策有直接影響。實際檢查中,發現某些糧食企業為追求經濟指標或任務指標的完成,對于有利于企業利益的數字多用,不利于企業利益的數字少用或者不用,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用性。如某糧庫在編制2011年度財務報告時,未將2009年開工建設、2010年建成并于2011年1月投入使用的0.5億斤倉基建項目資產負債情況匯總編報,少列示資產517.84萬元,少列示負債17.84萬元,少列示所有者權益500萬元;某糧庫鐵路專用線項目于2005年9月竣工后,項目資產一直未轉入財務賬簿和報表,其中資產2202萬元,負債1050萬元,權益1152萬元;某糧庫2011年度財務會計報告中未編制會計報表附注。
內部控制不規范是目前國有糧食企業中較為普遍也比較突出的問題,嚴重威脅到儲備糧食和財政資金的安全。如通過對某糧庫檢查發現2011年會計賬簿、收購發票、收購合同計算的輪換小麥數量與年初下達計劃及倉儲保管賬相差4077.59噸,涉及省儲備糧油輪換費用補貼32.62萬元。進一步檢查核實發現,《省儲備糧油保管總賬》、《省儲備糧油分倉保管賬》、《出(入)庫登記檢驗檢斤單》均由倉儲科長一人填寫而非保管員登記,統計員也為倉儲科長且未統計報送省儲備糧油輪換情況報表,出入庫登記時無購(售)糧企業或個人名稱、發貨明細表號、出(到)庫時間、承運人名稱,過磅單無司磅員、收料員、審核員簽字,保管員未對糧食出入庫日清月結,倉儲部門和會計部門均無對賬資料,導致會計部門和倉儲部門之間、糧食輪換數量和金額之間無連接、無復核、無控制,無法通過有效內控核實糧食儲備和輪換的真實情況。
作企業的角度出發,經濟效益最大化始終是國有糧食企業工作的重要任務和目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和任務,糧食企業負責人必須要是企業取得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財政、銀行、稅務以及主管部門等的信任,以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更優惠的政策、更多的貸款、補貼或者減免稅金,增加投資等;另一方面,為自身及局部利益考慮,糧食企業負責人可能指使會計人員編造虛假會計信息。由于糧食企業的國有體制,會計人員必須接受企業負責人的領導,必須要按照企業負責人的管理要求去完成會計工作,才有可能獲得加薪、嘉獎、職務提升等各方面的利益,體現自己的價值。因此,由于有利益的共同性,在其驅使下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有可能違背原則和職業道德,使糧食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一是法律環境不完善。國有糧食企業自1992年糧食商品化和糧價放開之后,先后經歷了多次體制改革。體制的變化必然造成會計環境的變化。但會計法規建設由于受國家整體經濟體制的影響,明顯滯后于糧食企業體制的改革和發展,這樣就形成了“刻舟求劍”的情況。目前,糧食企業執行的會計制度不盡相同,有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和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制度等,使得會計人員在具體經濟業務的處理中可以有較大的隨意性,不便于執法和監管部門對會計信息質量加以認定和管理,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二是社會環境不健康。由于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糧食企業在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難以一下子建立和完備相應的管理控制制度,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可能。上級主管部門由于受社會環境和自身利益的影響,有可能包庇和縱容會計人員的一些錯誤甚至是違法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歪風邪氣。加之目前行政監督點多面廣、人少事多的矛盾難以解決,對違反會計法律法規行為的查處和處罰力度不夠,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因素之一。
由于糧食企業計劃經濟體制痕跡明顯、行政色彩仍然較為濃厚,導致權責不明,會計人員無法適從。糧食系統企業可以嘗試會計委派制,會計人員的考核、調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單位負責,從而弱化會計從業人員對企業的依附關系,使會計人員從企業中完全脫離出來,在經濟利益上不受企業負責人制約,能夠保持一個較為超然、獨立、公允的狀態,割斷會計信息與企業內部有關人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以此消除虛假會計信息賴以產生的內在根源。
從內部控制的起源與發展來看,內部控制是在內部會計控制的基礎上逐漸向非會計領域延伸的,所以內部會計控制始終是內部控制的核心內容。要以《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為指導,補充完善適合糧食企業特點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明確規定貨幣資金、實物資產、采購與付款、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等各項業務的職責分工和程序方法,尤其涉及儲備糧購銷、輪換業務,更要依據政策制定明確的業務流程,形成業務按流程辦理,人員按流程行使職責。制度制定時注重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控制和授權批準控制,注意上下級之間的互相制約、相關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相關崗位之間的相互制約,糧食購銷、輪換業務尤其要注重會計、統計和保管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賬、卡、物之間的相互牽制,以及雙人簽字、不定期工作輪換等制度,以健全的內控制度有效控制和保護糧食資金安全。
糧食安全涉及國家命脈,各政府監管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對糧食企業的監管,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從外部保證糧食企業的安全生產和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糧食主管部門要經常性地對所屬單位財務工作進行指導性監督,制定措施和辦法強化糧食企業會計信息監管,對會計信息弄虛作假、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要主動協調其他政府監管機構,形成相互協調、相互監督、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模式,以增大作假行為被發現的概率,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財政、審計、稅務、銀行等部門要從不同的切入點依法加強對糧食企業的財務檢查和審計監督,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加大對糧食企業會計行為的抽查面,對違法財經紀律的主要責任人和相關領導要予以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觸犯刑律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信息是由會計人員生產,其質量的高低也因生產者的素質高低而決定,糧食企業的購銷調存等各項經濟活動都要通過會計工作來體現。不考慮主觀舞弊的情況,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素質的高低就至關重要。主動加強會計法律法規學習和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單位按時對從業人員進行系統教育并輔之以有效的輪崗制,使會計從業人員嚴格按會計法律法規辦理各項會計事務,有意識有能力自覺抵制各種名利的誘惑,從而起到維護財經紀律嚴肅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