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人(財政部部長):
經濟增速趨緩等原因致使上半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速回落,因此,強化財政科學管理、狠抓增收節支成為財政部門下半年的要務。下半年要“突出抓好收支管理”,大力支持稅務、海關部門依法加強稅收征管,應收盡收,但堅決不收“過頭稅”。
孟建民(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
各中央企業在開展全面預算管理專項提升過程中,要緊扣 “穩增長”要求,將全面預算管理作為應對復雜經濟形勢的重要舉措,著力抓好五項工作:一是高度重視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全面預算管理組織體系;二是不斷改進預算編制流程與方法,提高預算管理科學化水平;三是持續優化預算標桿,深入推進對標管理;四是不斷完善預算執行分析監測與考核評價機制,嚴格預算剛性約束;五是確保完成2012年各項預算目標,提早謀劃2013年度預算安排。
姚景源(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中國現在是一個大國,但我們不是一個強國,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只能給人家貼牌,只能賺到微薄的辛苦費,消耗我們的資源、能源,污染卻留在我們這,所以中國的制造業大而不強。中國制造業有過去30年的積累,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和較高素質的勞工隊伍,并且形成了制造業的產業集群,有比較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和配套,這些都是印度和越南所沒有的。中國原來是世界制造工廠,下一步,一定要讓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這是中國制造業最大的一個優勢,我們今后會是世界最大的市場,我們的工業化、城市化,為制造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吳敬璉(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顧四周,非綠色發展、非綠色增長,也就是靠大量消耗和浪費資源的發展方式仍是許多地方主導的發展方式。我們有許多體制是不適應于綠色轉型需要的。例如當前許多地區、不少城市現在都采取一種非專業化的、“攤大餅”的方式來實現城市化,由此造成交通擁堵、生活環境惡化等問題。這是因為當前的財政體制不利于綠色城市化。需要制定更多支持綠色轉型的政策,以及有效落實這些政策的具體措施。如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的政策,再如補貼制度是補貼供方還是補貼需方,是普惠性的還是有針對性地對本部門、本地區進行補貼等,這些都會影響效果。如果我們的體制和政策實施的方式不對,那么可能是事倍功半。
尹成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長、部新聞發言人):
目前我國整體上不存在養老金空賬問題,對于彈性退休問題人社部也會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養老保險的積累資金到今年上半年已經超過2萬億,總體上說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大于支出,當期不存在基金缺口問題。
施正文(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
預算法作為一部法律,是用來規范預算活動,在預算活動相關主體間,建立權利義務的關系。規范預算活動,尤其是政府的收支行為,要保障人大對政府的監督,保障公眾對預算的參與和知情權。最好在預算法中規定,公民享有請求預算公開的權利,這樣公民才能切實監督政府預算公開行為。因為預算公開是政府的義務。同時也要對必需的法律救濟進行規定。當公民申請預算公開時,政府拒絕公開,或者公開結果并不令人滿意,該怎么辦?如當公民不滿意時,可向上級管理機關提出審查要求,上級審查結果還不滿意時,可通過司法渠道來解決。
林毅夫(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如果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變遷,那么這個過程當中,市場失靈是必然存在的。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實際上與政府對地方支柱產業形成的助推作用有關系。“兩只手”配合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一只“手”是以市場為基礎,使產業按照比較優勢發展,解決競爭和資源配置問題。另一只“手”是政府的協調,要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對于可能出現的不正常干預,可以用社會監督來應對,這樣才能“讓政府的助推發揮積極作用,盡量避免負面效果”。
馬光遠(經濟學家):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比經濟下滑更危險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 “穩增長”的煙幕彈下,再次拿出龐大的投資計劃,將政績留給自己,將債務留給銀行和后人。這種多年來累積的風險,不下決心解決,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可怕的定時炸彈,很可能會毀了中國經濟的未來。
李一衡(IMF駐華首席代表):
由于中國公共債務水平仍然相當低,在財政可持續性方面比美國和歐洲的狀況要好。因此,對于應對經濟震蕩中國還有足夠的政策響應空間。就經濟下行風險而言,短期風險主要來自于房地產市場、銀行資產負債表和地方政府財政狀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