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偉(蘇州市檔案館,江蘇蘇州,215004)

1997年4月,胡繩在為母校蘇州中學題寫的校名牌子前留影
胡繩,原名項志逖,1918年1月11日出生于蘇州舊學前。胡繩兄弟姐妹六人,姐姐項泰最大,胡繩排行第二,另有一個妹妹、三個弟弟。胡繩自幼聰明好學,在父母的教導下,讀書識字,誦讀古文詩詞。由于家境普通,直至虛九歲才進入小學讀書。老師認為胡繩的語文水平已超出小學水平,只是算術稍差,因此破格讓他直接進入五年級學習。
1997年4月,胡繩回到家鄉蘇州休養,重訪小學母校。由于少小離家投身革命,歲月荏苒,胡繩已經記不清小學母校的校名和地址,只依稀記得在肖家巷附近。遺憾的是,當年邁的胡繩坐著輪椅在隨從人員的幫助下來到肖家巷的時候,并沒有找到魂牽夢繞的母校和學校旁邊的小河。直至胡繩逝世一年以后的2001年,蘇州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在館藏的1926年《吳縣教育會年刊》全縣第六次小學生演講會報名名單上,發現了這樣一行字:“項志逖,吳,十,市一,《對于公共飲料的我見》”。項志逖即為胡繩的原名,籍貫吳縣,年齡十歲,所在學校為“市一”,即離肖家巷不遠、位于新學前的蘇州市立第一小學。當年的蘇州市立第一小學幾經沿革,如今已更名為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年僅十歲就已經作為蘇州市立第一小學的代表,參加全縣小學生演講比賽,演講的內容是超出其年齡的社會公共問題,足見小學時期的胡繩已經萌發了思考社會問題的興趣,表現出了較好的演講水平。
1927年,胡繩進入蘇州中學初中部(草橋中學)學習。關于初中時期的胡繩,在現存檔案史料中,有一條記載饒有趣味:1929年,胡繩參加了民眾夜校舉辦的第一次乒乓球比賽。要知道乒乓球在1904年前后才傳人中國,1927年中國才正式派出乒乓球選手參加國際性比賽,少年胡繩算得上我國乒乓球運動的早期參與者了。
據胡繩的初中同班同學、后來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吳大琨回憶,初中時期的胡繩因病休學了半年,因此直至1931年才從蘇州中學初中部畢業,進入高中部師范班。正是這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民族危機感激發了少年胡繩強烈的愛國熱情。胡繩參加了學生會組織的罷課,并前往南京請愿。然而,蔣介石政府對義憤填膺的愛國學生只是敷衍應付。胡繩在失望之余,加入學校的演講宣傳隊,走向街頭,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宣傳隊多次到石路小廣場、胥門老茶館、金門出入口等公共聚集場所演講,乃至一度走出蘇州,前往無錫進行宣傳活動,聽講者少則四五十人、多則上百人。演講中,胡繩分析時局,鼓舞民眾,宣傳愛國進步,號召救亡圖存,表現出了較好的社會洞察力和演講才能。

1932年,蘇州中學學生赴無錫宣傳抗日救亡時在天下第二泉留影。左起:陸志淵、陳鯤、胡繩、吳大琨。
蘇州中學的課外活動多,社團活動豐富。愛好文史的胡繩參加了社會學和國文研究會,并擔任了國文墻報編輯。胡繩還在校刊和校外報紙發表文章和詩歌,抒發憂國情懷。胡繩漸漸意識到,單純從事文藝創作是不行的,必須懂得文藝理論和哲學,于是開始有意識地接觸馬列著作、進步刊物。在一次英文課上,呂叔湘老師發現胡繩在偷偷看課外書,本想進行批評,卻發現胡繩看的是馬克思寫的《哲學的貧困》,就把書還給了胡繩,沒有加以責備。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淞滬戰爭波及蘇州,蘇州中學被迫停課,胡繩有了更多時間去閱讀《西方革命史》等進步書籍。等到學校復課,胡繩已經初步具備了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
胡繩在宣傳演講活動和學校社團活動中表現出了出色的宣傳演講水平和社會活動能力,因此,在高中二年級(1932年)當選為蘇州中學高中部學生自治會常務干事(主席)。
1933年,胡繩第一次到了上海,與自己的同學、中共地下黨員徐榮華接觸,并通過他閱讀了一些黨內的地下刊物,對共產主義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念。此時,蘇州中學愛國進步思潮涌動。高中部500多名學生中長期訂閱進步刊物《生活周刊》的就有300 多人,可見一斑。為了防止學生鬧事,反動當局在學校大肆提倡“讀經救國”,要求學生學習“四書”、“五經”。胡繩在墻報發表文章反對“讀經救國”,引導學生開展反對“復古”的斗爭,文筆犀利,文風生動,廣受同學擁護。胡繩還在墻報上組織登載了一期紀念馬克思逝世50 周年的專題,貼出了馬克思的照片。這一年的暑假,蘇州中學與蘇州女子師范學校進步學生組織愛國進步團體“紫堇社”,胡繩、吳全衡(后結為革命伉儷)在社中積極活動,成為骨干。胡繩等進步學生的活動,最終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注意,墻報被迫停刊。
1933年秋,得知反動軍警計劃來學校抓捕胡繩等進步學生,蘇州中學校長胡煥庸暗中關照胡繩等幾位同學迅速離校。胡繩臨行前,路費短缺,找好友吳大琨商量,吳大琨便去求助與進步學生聯系較多的孫起孟老師。孫起孟當即解囊相助,取出五元錢讓其轉交胡繩。自此,胡繩終止在蘇州中學的學業,告別家鄉,前往上海,走上了革命道路。
胡繩在自己80 壽辰時寫的《自壽銘》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就是指少年時代在蘇州的生活和學習,使得自己慢慢信仰了馬克思主義,慢慢接觸了共產黨,奠定了自己一生生活和思想的基礎。正因如此,盡管少小離家,此后也很少回到蘇州,胡繩對家鄉卻始終滿懷深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胡繩欣然為母校蘇州中學題寫校名。
1993年,胡繩創作《蘇州雜詠》六首,其中一首詩題為《舊學前》:“滄桑歷盡古蘇州,十里煙花處處樓。北塔應知扶杖客,踟躕難覓舊橋頭。”舊學前正是胡繩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少年時代成長、生活的地方。1997年4月,胡繩來蘇州休養時,重訪母校蘇州中學,并在自己之前題寫的校名牌子前留影紀念。
2000年11月,胡繩在上海逝世。2001年8月,胡繩后人據其遺愿,將胡繩的部分著作、書籍和手稿捐贈給了蘇州圖書館。2002年清明時節,胡繩的骨灰歸葬蘇州錦繡公墓,少小離家的游子最終葉落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