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龍近
(閩東日報社,福建 寧德352100)
我們通常所說的“問題”新聞,是指記者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良現象進行采訪,通過新聞媒體來揭示這些問題并促使其解決的新聞報道。筆者認為,采寫“問題”新聞,一定要強化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事實意識,要以“有利于問題的解決”為出發點,堅持“與人為善”、“幫忙不添亂”的原則,在采寫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把好“細節關”。
媒體報道“問題”新聞,其目的總是圍繞著如何有效促進問題解決,這是媒體的職責。當一篇“問題”新聞見諸報端的時候,記者、編輯、報社,以及事件的當事人,乃至社會,都希望這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開端。盡管公開報道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但就推進社會問題的解決而言,媒體在很多方面的確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2011年11月16日,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鎮西街道班門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該鎮幼兒園接送校車被撞,造成21人死亡。這起“校車事件”由于國內眾多媒體的關注,引發全國上下對校車安全工作的調查、反思和改進。還有國內一家著名品牌的肉食品企業,用瘦肉精豬肉加工火腿腸,也是因為媒體的報道,使得問題得到重視和解決。
毋庸諱言,有一些“問題”新聞,因為記者在采寫過程中忽視了事件的一些關鍵細節,使得新聞報道產生的結果不盡如人意。舉個實例,前幾年,閩東某山區縣的一個鄉鎮為發展農村經濟,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鄰縣幾個鄉鎮的成功做法,決定在該鎮一個條件比較好的行政村種植反季節蔬菜。為此,該鎮引進一家農業發展企業,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跟農民進行合作。公司與每戶農民簽訂合同,由公司提供蔬菜種子、專用化肥、農藥給農戶,并對蔬菜生產全過程進行技術指導。蔬菜收成后,按合同約定的價格全部由公司收購。農民領取的蔬菜種子、化肥、農藥只需記賬,待收成后從公司給農戶的收購款中扣除。剛開始蔬菜種植進展都還順利。不料在當年7月,由于強臺風持續幾天的影響,臺風過后,大量病蟲害開始吞噬地里快要收成的蔬菜,成片的蔬菜開始腐爛。農民普遍認為,這是公司提供的種子、化肥有問題,要求公司按農地面積進行經濟賠償,并拒絕支付蔬菜種子、化肥、農藥欠款。一家新聞媒體的記者在得知此事后,到當地進行采訪,并將這件事情基本上按照農民的講述報道了出來。看到報道后,一些農民拿著報紙復印件到公司討說法,雙方差點沖突起來,局面十分緊張。這件事情后來在政府的協調下,最終以農民比較滿意的方式得到了解決,但公司和農民的合作,從此也就畫上了句號。筆者曾經參與了事件的調查,了解到這次蔬菜受災后,當地政府立即邀請了省高校和農業部門的專家到現場分析情況,并對蔬菜種子、化肥、農藥進行鑒定。專家認為,造成蔬菜絕收的主要原因,一是臺風過后氣溫上升,導致病蟲害大面積發生,沒有及時噴施農藥;一是蔬菜根部長時間受水浸泡,造成爛根。公司對此進行的解釋是,在種植的過程中,農民幾乎不聽技術人員的指導。當地夏天雨水多,氣候經常受臺風影響,按要求要深挖的排水溝農民拒絕進行挖深,導致臺風天氣菜地積水嚴重。臺風后農民也不按要求進行滅蟲,有些人認為有合同保障,也不開展后期生產補救。很多農民則一直強調,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種了幾十年的菜,怎么種菜還不知道?那些技術要求都是花架子,做著好看,實際上根本用不著。以上這些情況,應該是這次蔬菜種植失敗的癥結所在,但記者在報道中沒有提到。本來農民就有情緒,一直認為受災的原因是種子、化肥不合格,專家的鑒定只不過是政府和公司拿來糊弄他們的。看到報紙上的文章也沒提到專家和公司的這些觀點,農民的對立情緒就更強了,差點導致不良后果。如果當時記者采訪時多深入了解一些關鍵細節,既傾聽農民意見,也聽聽專家、公司看法,并在報道中客觀地反映兩方面的看法,不僅不會激化矛盾,對事情的解決也可能更加有利。還可以讓群眾明白一個道理,致富要相信科學,種植反季節蔬菜是一項技術活,傳統的種植方法是不適合的。使群眾在今后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能夠從這次的經歷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如何才能牢牢把握住“問題”新聞的每一個關鍵細節呢?首先,記者不能把自己當成“裁判員”,在采訪和寫作過程中,腦子里一定要時時刻刻繃緊“全面地看問題”這根弦,防止主觀性、片面性、絕對化,努力做到從總體上、本質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反映事物。同時,平時要多積累一些政策、法規知識,采訪前不妨多做一些準備,了解一些相關的資料。比如,案件報道是“問題”新聞報道的一個“事故多發地帶”,很大的原因就是一些關鍵細節沒有處理好而造成的。案件報道由于涉及法律問題,涉及罪與非罪問題和公民與法人的權利問題。因此,案件報道的每一個細節都是關鍵的,都必須合法,必須在報道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審查新聞稿件內容,注意保護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對法律和法規規定了的禁區不能擅自闖入。如對犯罪行為和破案手段不能作過細描寫,對一些特殊案件報道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在案件報道中,一些帶有感情傾向的措詞褒貶案中人,或對案件性質的認定等也會引起案件的當事人的名譽權訴訟。在很多新聞官司案例中,由于新聞用語用了一些諸如“敗類”、“罪犯”、“變態狂”、“犯罪分子”、“盜竊犯”、“小偷”等未被法院認定的不規范的法律用語的稱謂和定性語言,而造成新聞侵權。《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要求,對于司法部門審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決之前作定性、定罪或偏袒的報道。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實事求是,不得捕風捉影,不得想象虛構,不得弄虛作假,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歪曲事實。有了這些“關鍵細節”意識,有助于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準確用語,謹慎措辭,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深入的采訪是避免關鍵細節缺失必不可少的條件。由于“問題”新聞產生的社會影響對新聞當事人“關系重大”,在整個新聞宣傳工作中,較之于其他類型的新聞報道,“問題”新聞稿件采寫難度最大,同時也最容易惹麻煩、出問題乃至“引火燒身”。記者在針對于這類新聞線索展開采訪活動時,往往遭遇到很大的阻力,或者是當事人不配合,或者是涉及的機關單位出面阻攔等等。所以,要取得采訪活動的成功,記者付出的勞動和代價可能也會更多。為了讓采訪更加深入全面,新聞記者在采訪“問題”新聞之前應該充分估計到采訪的艱巨性,最好針對有可能遇到的阻力和困難擬定相應的對策計劃。在采訪過程中,胸中要有大局觀念與深度觀念。如果單單聽取某一方對于事件影響的反應,那么很可能就陷入偏聽偏信的危險境地。更有甚者,會被別人所利用歪曲事件的報道,從而激發更多的社會矛盾,在社會上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