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濤 馬 蕓
(西雙版納報社,云南 景洪 66610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也為新聞媒體豐富宣傳內容、拓展報道領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報道應以億萬農民為主體,走進他們火熱的生產和生活中,全面、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心聲和愿望,生動、及時地展示他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和創造性成效,使宣傳報道深入扎實、內容鮮活、角度新穎、有聲有色。
作為地處邊疆民族地區的州市黨報,報道領域主要是農村,讀者群體主要是農民。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報道應結合這一實際,以積極、主動、務實的態度,快速投入到這場史無前例的偉大建設洪流中。宣傳報道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政策領航,解疑釋惑;科技推廣,力求實用;文化下鄉,豐富多彩;恰當選點,帶動全局。
新聞宜早貴新。失去了新,即便是金子般的事實,也不能成為新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報道,《西雙版納報》突出一個“早”字,較早地樹起了新農村建設宣傳報道的大旗。早在2005年底,本報就著手精心策劃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報道方案。2006年1月初,本報在要聞版、時政綜合版、《西雙版納報·電子網絡版》的顯著位置打出了“新傣鄉·新農村”專欄,連續推出了精心組織采寫的一組新農村建設系列報道,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據查,本報推出的“新傣鄉·新農村”專欄,比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推出的“建設新農村”專欄及云南電視臺、《云南日報》推出的“建設云嶺新農村”專欄早了一個月。
實現新農村建設報道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并舉,必須在知農重農的認識上有新提高。廣大新聞從業人員應對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和任務,對黨在農村現行的路線方針政策要有全面了解;對新農村建設亟待解決的難題和突破點要有準確把握;對農村的生產生活水平熟知在胸;對農民的需求和期盼較為熟悉。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的宣傳才能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和重點。
《西雙版納報》認真組織采編人員學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并轉化為廣大采編人員的自覺行動。先后開展了“記者走百村”“傣鄉邊寨見聞”“特色農業采訪調查”等活動,寫出了如《流沙河畔小康歌》、《傣鄉農民經紀人勇闖大市場》、《與水為伴的傣家人》等一大批有新意、有深度、有看點的新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要把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實處,黨報的積極宣傳和引導十分重要?!段麟p版納報》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以下主要做法。
首先是激勵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作用。州市黨報記者要發揮深入農村時間長、與農民接觸多的優勢,勇于反映農民合理的意見和要求,反映新農村建設的熱點和難點,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服務,提高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其次,大力宣傳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新型農村合作組織。近年來農村大量涌現的各種養殖協會、銷售協會,各種集貿工農一體化的企業等,它們是新農村建設宣傳的特色和亮點,注重和加強這方面的報道,對于推動農村生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三,加大科技宣傳推廣的力度,促進實用農科知識的普及和運用。《西雙版納報·科技月刊》對實用農業科技進行了全方位、寬領域的宣傳和介紹,推出關于“新技術、新良種、新化肥、新農藥、新農機”的宣傳,被廣大農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好顧問”、“五新推廣站”,許多農民讀者還把見報文章整理收藏,用于指導生產實踐,受益匪淺。
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提高廣大農民素質,豐富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黨報深化新農村建設宣傳報道的一個切入點。
當前,有的村寨管理不夠民主,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斗力;有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缺失,農村業余生活枯燥乏味,迷信賭博之風盛行;還有一些地方建設缺乏規劃,村容村貌不夠整潔;有的地方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不夠落實、農民就醫難、子女讀書難等。要切實改變這些現狀,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新聞媒體肩負起義不容辭的責任。州市黨報新聞工作者要樹立親農近農的意識,主動融入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要傳播先進文化,引導廣大農民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占領農村文化活動陣地的新經驗;把反對封建迷信,反對黃賭毒,倡導文明生活方式所取得的新成效;把普及法律法規,建設平安和諧新農村的新內容,納入宣傳報道視野。僅2011年以來,《西雙版納報》就推出了《引領新農村建設的“火車頭”》、《星光輝耀曼養廣》等一批鮮活可讀、有較強引導作用的文章。
為農民說話,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是州市黨報在新農村建設宣傳中必須面對且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在一些鄉村,由于法制建設不夠健全,農民素質較低,農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處于弱勢的地位,損農坑農事件時有發生。為維護正當權益,許多農民在向執法部門反映之外,通常也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媒體。為此,州市黨報要切實履行新聞輿論監督的神圣職責,勇于揭露和抨擊各種侵犯農民利益的現象,切實為處在弱勢地位的農民群眾伸張正義。
州市黨報強化監督職責、維護農民權益大有可為。要認真接待來信來訪,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一經查實,要敢于曝光,促成問題解決;記者深入基層發現的各種坑農損農行為,要及時開展輿論監督,促使問題解決;對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的侵犯農民權益的行為,要提前向農民群眾發出預警信號,如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可能流通的偽劣農資以及可能影響收成的市場預測等,使農民群眾做到防患于未然。2011年3月15日,本報在要聞版顯著位置刊發了一篇數十戶農民遭假化肥坑騙而使種植的大面積西瓜絕收的新聞——《都是“紛蘭王”惹的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促成有關部門及時介入處理,使受騙農民獲賠1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