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果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社區新聞和社會新聞的區別在于它的新聞源或新聞現場是在居民小區里,多是居民身邊發生的日常瑣事或新奇、不俗的經歷,即發生在社區里的社會新聞,是報道范疇進一步延伸的產物。隨著報紙服務性的增強,社區新聞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新聞樣式,成為報紙閱讀的一個亮點,吸引記者與讀者的熱切關注。
近年來,隨著社區建設工作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對社區的關注也越來越為媒體所重視,社區新聞的觸角更是伸到了街頭巷尾和普通人的身邊。相當一部分媒體,特別是許多報紙專門開辟了社區新聞欄目,報道社區里的新聞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社區新聞反映的就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事情、生活在老百姓身邊的人或者存在于他們生活中的難題,充分鼓勵了受眾與媒體間的低成本互動,使新聞更加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一方面,在報紙的社區版面或社區欄目中,社區居民可以看到自己的“話語表達”,媒介話語權交給社區居民,顯示出了公共新聞的民主、平等。另一方面,社區新聞記者不僅僅是新聞的報道者,也是社區公共事務問題的關注者,并幫助居民尋求問題的解決途徑。通過“社區新聞”這個平臺,社區里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在媒體上反映出來,基本上都會得到相關的資訊、及時的答復和解決方案。比如《南陽晚報》就非常重視社區新聞,專門設置了社區新聞版面,并開辟了“記者進社區”、“社區好心人”、“社區煩心事”等欄目,并留下記者電話,幫助居民解決遇到的難題。
社區新聞素材多種多樣。社區是社會的縮影,是具有相對完整意義的實體,與社會的某一個部門、某一種行業不同,社區所反映的并非社會的一個側面,而是相對完整的社會結構體系,儼然是一個“小社會”。
這樣的小“社會”為社區新聞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報道主題,社區生活內容有多少,社區新聞的題材就有多少。這樣可以立足于居民的直接需要,滿足不同讀者的要求。
社區新聞貼近居民生活。在社區范圍內,人們大都以家庭為單位消費多種生活資料,解決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需要。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一般平民,都是作為社區普通居民在這里生活。因此,社區是最基層的群眾自治區域。社區新聞往往反映的家長里短、街頭巷議的內容。這些社區新聞還創造了一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范例。
社區新聞內容更故事性。社區新聞寫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講述的是社區老百姓的故事。從活生生的社區生活中來,寫實生活原生態,記錄生活的流程,以故事引人,以情感動人,往往是新聞報道的事實打動讀者。
讀者常感覺一些時政新聞可讀性差,寫得干巴巴的,缺乏人情味,社區新聞則恰恰相反,報道是社區的人和事,把內在的故事性挖掘出來,在情感上貼近百姓心理。因此,要從人的角度寫新聞,盡量用百姓的眼光去看事件,突出人的思想、感情和事件的特殊細節,反映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用人類共有的情感來影響讀者,使新聞具有普遍興趣。
社區新聞要在寫作方法上更有人情味。老舍說:“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親切的文字。所謂親切,就是普通的話,大家這么說,我也這么說,不是用了一大車大家不了解的詞匯字匯。”因此,要想讓社區新聞贏得讀者,就必須在語言上貼近讀者的口味。《南陽晚報》就非常注意這一方面,記者采用生動俏皮的語言,通過市民講述的形式進行寫作。
要深入社區。寫社區新聞必須改變過去眼睛向上,緊貼機關,緊追領導,緊貼會議的作風,要求記者“身入”社區,“心入”群眾,視角下移,身子下傾,從市民和居民的角度加強報道的生活性和服務性。以老百姓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以老百姓關心不關心、老百姓喜歡不喜歡、老百姓滿意不滿意來衡量新聞的得失。
要以小見大。社區新聞往往是“小新聞”。筆者寫的一篇報道,即一社區內有一奇怪的居民,他從小到大無論春夏秋冬從未穿過鞋;還有一位老年人竟然會用雙手畫老虎…….這些,雖然是我們身邊的小人物、小事件,但他們的故事依然會讓讀者看后怦然心動,眼前一亮。怎樣才能將“小新聞”寫好,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以小見大”。用小文章去表現重大主題。這里的“小”是切口小,是那種一滴水見太陽的新聞。以小而新的角度,小而新的切口,來反映國家的變革,透視生活的變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
要樹立大區域意識。社區新聞做到一定程度,記者應該跳出社區居民概念,樹立大區域意識。社區的事往往是瑣碎,但又要以小見大反映社會主題。那么寫社區新聞時,記者既要走進社區,又要跳出社區。要站在大時代、大社會的視角來看待社區里發生的人和事。通過透視社區來分析和觀察千變萬化的社會現象。通過社區新聞來折射社會,傾聽社會生活發出的細微呼聲。這樣才能把握新聞的大背景,否則便無法判斷其新聞價值的大小,也就無法寫好社區新聞。
要體現社區文化特色。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特色的文化。不同社區的形成過程、歷史傳統、地域條件、發展水平、結構性質等都有明顯差異或有所區別,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積淀而成的。記者要尊重和著力表現居民對所屬社區的認同、熱愛、依戀的思想以及其心理感覺和社區意識。
要突出服務宗旨。社區新聞要成為對市民有用的新聞,除了“好看”還要“有用”,應從市民需要出發,圍繞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等諸方面,包括水、電、氣、天氣、出行等生活消費信息和子女上學、就業問題,進行及時和有針對性的全方位服務,或由相關部門發布信息,答疑解惑,或記者主動介入,提前進行有關提示和提醒。
要用通俗語言。社區新聞反映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主角是市民或農民,就應該有濃濃的市民生活味和地方味,在語言選擇上要多用通俗鮮活的話。
要避免簡單重復。不僅記者避免反復采寫同類社區新聞,版面也要避免重復刊發同類新聞。比如,某處修路,井蓋高出路面,發生在甲地,居民有意見,記者寫一篇;發生在乙地,記者又寫一篇。這就是版面上的重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