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蕓坤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胃腸外科,南昌 330006)
直腸癌屬于較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占消化道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1]。Miles 手術是常見的治療直腸癌手術方式之一,術后患者腹部行永久性結腸造口。 我國每年新增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約10 萬人,累計腸造口患者已超過100 萬人,腸造口要伴隨患者一生,若處理不當則嚴重影響造口者的生活質量[2]。腸造口手術的護理質量與腸造口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據報道,有50%的腸造口患者術后并發癥是由于護理不當所造成[3]。 采取怎樣的護理方法能有效地預防腸造口并發癥的發生一直是護理人員研究的課題。 2010 年1 月至2011 年11 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對29 例結腸造口患者應用護理程序預防造口并發癥的發生,收到一定成效。
選擇在本院胃腸外科住院治療的直腸癌行Miles 手術患者58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29 例,男14 例,女15 例,年齡30~65 歲,平均45.5 歲;對照組29 例,男12 例,女17 例,年齡33~60 歲,平均47 歲。 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按結腸造口常規護理:每日觀察造口處血供及周圍皮膚情況,每日觀察排泄物的顏色、量、性狀及氣味,根據需要更換造口底盤及造口袋,并指導患者及家屬使用造口袋等。 觀察組采取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實施以下護理程序。
1.2.1 健全造口并發癥防治制度
組織全體護士學習造口并發癥防治新進展,科室修訂與完善結腸造口并發癥防治標準,使防治護理工作有章可依。 組織全體護士學習結腸造口的并發癥及處理,加強培訓,強化她們預防結腸造口并發癥的概念和意識,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
1.2.2 制定防治造口并發癥的常規護理措施
根據結腸造口患者的特點,制定防治造口并發癥的常規護理措施,按護理程序執行。 責任護士接到患者后,以病情為依據,以護理程序為導向,實施護理步驟。 1)觀察結腸造口血運及周圍皮膚情況;2)粘貼結腸造口底盤時使用皮膚防漏膏,保護好結腸造口周圍皮膚;3) 使用本科特制的造口保護罩,與二件式造口袋交替使用,便于觀察與護理;4)詳細記錄結腸造口黏膜血運及周圍皮膚情況,造口術后第1 次排氣、排便情況,排泄物的色、性質、量及氣味,評估危險因素;5)嚴格進行床頭交接班,觀察詢問患者腹痛、腹脹情況;6)給予營養支持;7)指導患者及家屬準確測量結腸造口尺寸,正確使用造口袋;8)針對Miles 根治術后各階段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做好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9)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取得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并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的護理方法、有關結腸造口并發癥的相關知識及預防措施。
1.2.3 加強過程管理及落實監督
責任組長每天不定時進行跟蹤、督促及檢查,措施是否落實、處理是否得當,完善記錄。 對一些已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及時請護理專家會診,提出指導意見,明確診斷與處理措施。
觀察2組患者并發癥(造口出血、造口壞死、造口黏膜水腫、周圍皮炎、皮膚黏膜分離及造口感染)的發生情況。
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住院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應用護理程序提高了護理人員對腸造口并發癥的重視和防范意識。 雖然腸造口使直腸癌患者度過難關,但是諸多的并發癥又使患者陷入煩惱之中,甚至再次受到生命威脅。 有文獻報道,發生腸造口并發癥率為16.3%~53.8%[4]。 因此提高護理人員對防治腸造口并發癥的重視和預防意識顯得非常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結腸造口并發癥的發生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說明應用護理程序后,護理人員提高了對結腸造口問題的重視及防范意識,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種防御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評估出腸造口并發癥的高危患者,按計劃實施有效護理措施和專家會診,是預防和治療并發癥的關鍵。 應用護理程序使護士對患者病情、全身情況、結腸造口類型有充分的認識,通過認真研究、科學分析,制定出最佳的預防結腸造口并發癥的護理方案,實施有計劃、有目的、有程序的護理干預措施,獲得最佳護理效果。 本研究的觀察組中有1 例結腸造口黏膜皮膚分離患者,請護理專家會診,調整護理方案,采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結腸造口,造口黏膜皮膚分離處使用棉球清潔、碘伏消毒,再用生理鹽水棉球擦凈殘留碘伏,用藻酸鹽類敷料填塞腔隙,切忌不可填塞過緊,再使用造口護膚粉、防漏膏保護造口周圍皮膚,嚴密隔離糞水,目的是防止糞水侵蝕創面,再粘貼造口底盤,使用二件式造口袋,每3 d 更換底盤并重新換藥,直至傷口愈合,3 d 后創口可見紅色肉芽組織長出,6 d 后完全愈合。 以上說明掌握高危患者病情, 針對性實施護理措施,必要時請專家會診,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腸造口并發癥的關鍵。
常規的護理方法僅僅通過宣教和勸導來取得對患者的安慰,但對于由于生理上的改變和未來生活質量改變而引起的心理問題,這種護理方法并不能單純性的解決問題[5]。 預見性地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范結腸造口并發癥的良好手段。 由于術后身體形象及排便方式的改變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甚至危及婚姻家庭及人際關系,同時由于患者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更增加了緊張焦慮和恐懼感。 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特點、文化層次、性格、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家庭支持系統及其對病情和腸造口的認識程度方面進行評估,找出了患者在手術前期、恢復期和康復期的健康問題。 針對這些健康問題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均掌握了預防并發癥的知識,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共同參與護理計劃的實施,真正地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使腸造口并發癥發生率降到最低。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治療的目的不僅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延長生存時間,更重要的是改善其生活質量[6]。護理程序的應用提高了整體護理人員對腸造口并發癥的重視和預防,調動了護士主觀能動性和工作責任心,共同參與腸造口護理計劃評估、制定及實施,改變了以往工作不到位、責任心不強的現象,提高了護士獨立思考與鉆研的工作能力,切實起到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了患者結腸造口并發癥的發生。
[1]顧永芳.結腸造口并發癥原因分析與護理要點[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3):190-192.
[2]王小梅,秦德芳.直腸癌患者行結腸造口術前、術后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4,3(10):934-935.
[3]徐旭娟,袁寶芳.造口傷口失禁皮膚護理管理系統的建立與運行[J].護理學雜志,2011,26(22):48-50.
[4]劉繼紅,閆妍.結腸造瘺術的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09,7(7):1773-1774.
[5]張愛萍.直腸癌結腸造口患者圍手術期的舒適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1):166-168.
[6]向秀芳.協同護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1(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