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桃,周 鋒,沈小詠,余翠芳
(湛江市霞山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廣東 湛江 524013)
近年來,隨著圍產期醫學的發展以及新生兒的急重癥搶救技術的不斷提高,早產兒尤其是早產低體質量兒的存活率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因為早產兒的各系統器官通常發育尚不成熟,極容易導致其發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和生長發育遲緩等一系列問題[1-2]。因此,如何促進早產兒的早期生長發育,提高新生兒早產后的生存質量,成為了所有嬰幼兒保健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3]。2010年1-12月,湛江市霞山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對出生的30例新生早產低體質量兒實施早期綜合干預,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新生兒科出生的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60例,男34例,女26例,胎齡32~36周,體質量2 100~2 500g。分娩方式:經陰道分娩46例,剖宮產14例。均排除先天畸形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將60例早產低體質量兒按出生時間分為2組,2009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兒為對照組,2010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兒為觀察組,每組30例。2組早產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綜合干預方法:1)早產兒家長或撫養人參加科學育兒學習班,學習喂養知識和方法、疾病預防、早期智力開發以及嬰兒撫觸、被動操等,提高科學育兒的能力;2)住院期間由專職人員每日進行新生兒游泳、撫觸和被動操并教會家長,叮囑家長每日進行撫觸和被動操,盡可能的與嬰兒視覺、語言交流,提供適合的玩具等。對照組采取自行常規育兒,不參加育兒教育,不進行嬰兒撫觸、被動操和游泳等。
2組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滿3個月后由家長或者撫養人帶來醫院檢查,由兒童保健專職人員對嬰兒進行檢查,同時對家長進行嬰兒喂養情況、患病情況以及早期干預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根據體質量或者身長的△SDS(SDS的變化值,即3個月時的SDS值-出生時的SDS值)確定早產兒是否出現追趕生長;以△SDS<0.1 為無追趕生長,0.1≤△SDS<1為出現追趕生長,△SDS≥1為追趕生長良好。以0.1≤△SDS<1與△SDS≥1數之和為有追趕生長數[4]。
SDS=(實測值-人群均值)/標準差。
出生時SDS值參照中國15個城市不同孕周新生兒體質量、身長值計算;3 個月時的SDS 值參照中國城市0~18歲男、女童體格發育衡量數值進行計算[5]。
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喂奶的科學合理性所占比例明顯優于對照組,嬰兒患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觀察組在出生后3個月時的身長、體質量、頭圍的追趕生長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1 2組早產兒喂奶科學合理性及患病情況比較

表2 2組早產兒3個月時的身長、體質量、頭圍追趕生長情況的比較
胎齡低于37周的早產兒往往因為在出生時胎齡不足而各系統和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導致其出生后的適應能力與各系統器官的功能均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6]。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如何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保證其正常的生長發育是近年來嬰幼兒保健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早期干預是一種由多學科共同參與的有組織、有目的通過積極的感官刺激、豐富的環境教育的訓練活動。有研究[7]表明,生長中的人體當收到不利因素影響而出現生長延遲時,只需要將不利因素去除,即可追趕生長,因而早產兒只要達到一定的能量和營養的供給,其生長的速度即可達到甚至超過足月兒的生長速度,實現追趕生長。本研究中,觀察組對新出生的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實施早期干預措施,包括家長的喂養知識和方法、疾病預防、早期智力開發等教育以及嬰兒撫觸、被動操等,研究的結果顯示:2組早產兒在出生時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是在出生后3個月時,觀察組喂奶的次數以及喂奶的科學合理性所占比例明顯優于對照組、嬰兒的患病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早產兒的身長、體質量、頭圍的追趕生長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早期綜合干預,為早產兒家長提供了科學的喂養知識和方法,從而使早產兒喂養的方式、喂奶的次數和喂奶量等逐漸趨于合理,從而保證了早產兒正常的營養供給。同時,通過嬰兒撫觸、被動操等干預措施,為早產兒提供了良好的視、聽、觸覺等的感知刺激,從而改善了養育環境,促進了早產兒胃腸功能和大腦的發育,進而有利于體格的正常生長和智力發育。此外,通過撫觸,有利于促進胃腸激素、生長激素的分泌增加,通過直接的刺激作用或者協同腸營養素和生長因子對胃腸道的發育起調控作用。因此,在本研究中進行早期綜合干預的早產兒的體質量、身長、頭圍出現追趕生長的例數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實施早期的綜合干預,可顯著地促進其體格的追趕生長和發育,有效地降低神經系統及其他后遺癥的發生率,對提高其生存質量,減輕因兒童的傷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具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1]史學凱,吳時光,黎艷,等.早產低體重兒促生長喂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3):4718-4719.
[2]王云,袁曉霞,宋竹濤.早產低體重兒51例臨床管理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8,14(4):367-369.
[3]孫秀靜,萬偉琳 董梅.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41例追趕生長的臨床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8,23(2):65-68.
[4]陳勁,馬駿.早產低體重兒和足月小樣兒生長速率比較及干預模式探討[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6):616-625.
[5]劉克苗,楊軍霞.早期綜合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生后早期追趕生長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6):508-510.
[6]夏敏,袁嫣然,高美哲.早期綜合干預對早產兒神經心理發育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2):146-148.
[7]王光霞,方魯陽.早期綜合干預對早產兒早期發育的影響[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0,25(6):33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