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前不久,在和日本東京大學的一位政治學者交流時,他明確表示了對中國崛起可能影響日本的擔憂,他不太相信中國真的會和平崛起,他不確定中國會以什么姿態面對世界。坦白地說,他擔心的程度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在歐洲衰落、美國面臨二次探底的背景下,西方世界談論中國越來越頻繁,如這位日本學者那樣表示恐懼的有,羨慕嫉妒恨的也有。我們自己身處中國過去這些年的變化之中,可能反而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問題,需要外來的聲音提醒我們,中國真的已經成為世界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了。
強大了的中國核心利益包括什么,接下來往什么方向走,要對世界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如果中國人不思考清楚,就會一直被懷疑的目光包圍著。但對這些問題,國內還極度缺乏共識和思考。
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簡單地說,有錢了中國人的底氣比以前足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穿一件“南韓”進口的衣服是件很有面子的事,而現在還記得這個名詞的人都不多了。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洋快餐剛進入國內的時候,曾經是異域情調的象征,如今已經還原其垃圾食品的本質。星巴克不再代表品味,哈根達斯也不再是貴族化的東西,在國外走中低端路線的宜家,也不像前些年那樣備受國內小資的推崇,總之,遠來的和尚也不一定好念經了。世界各處留下了中國旅游團的腳印,奢侈品快被當成蘿卜白菜狂掃,國外也就還原了它的本來面目,沒那么神秘了。
這其間摻雜著暴發戶的習氣,但眼界的開闊無論如何是件好事,帶來了自信,也帶來了平和。近期發生的香港與內地的口水仗,就沒有無限發展為一場攻訐和貶低,倒是出現了不少關于地域偏見與歧視的建設性討論。那個本來可能引發憤怒的廣告,也被網友詼諧地套用,以充滿喜感的方式將對立化于無形。
當這些變化發生,中國下一步需要的是在戰略層面思考何去何從,這種思考不是民間可以提供的,這是知識分子群體的任務??墒?,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卻還缺乏足夠的思考,很多時候,他們的批判,用的是和批判對象同樣的邏輯和思考方式。目前中國的知識群體,或者對西方的價值觀和制度推崇有加,神化一個虛擬的“彼岸”,看中國就什么都不對。以敘利亞問題為例,有些人說的話跟美德法等國的外交官說的幾乎一模一樣,他們跟著西方媒體強調敘國內發生的“人道主義危機”,卻從來不提西方入侵或干預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所造成的更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冷戰思維看待國際關系,認為到處都是敵對勢力,對內則極力鼓吹回到過去,希望改革倒退。這都是不可取的。
當然,還有一些知識分子是中國的脊梁,真正在進行深入思考,希望能重塑中國文化,他們有的在全球體系的視野中看到中國,思考國家利益的邊界和實現方式;有的回到傳統文化,從傳統中尋找能為未來指引方向的資源。但不得不承認,這些聲音還很微弱,在知識界相對邊緣,在民間的基礎也比較薄弱,尚不能形成上下的良性互動。
全社會對國家認知的巨大偏差,會對中國的未來發展造成傷害。我們要往哪里去,需要讓國內人民知道,也需要讓世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