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水價又要漲了!龍年春節剛過,全國各地水價漲聲一片,這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新一輪水價調整周期。說是“水價調整”,但根據眾所周知的原因,調整的結果必然是漲價。只是這次調價有點不同,人們關注的焦點又多了一個,那就是各地的自來水公司在調價前紛紛“曬”出了自己的賬本。
“曬賬本”對供水公司來說是一柄雙刃劍。通過曬賬本,向公眾公開水價成本信息,接受公眾監督,長期看可以倒逼供水公司提高運營效率,短期看則可能使公眾更容易接受調價方案。但是另一方面,公開的信息越多,公眾的質疑面就越廣,質疑程度也越深入,供水公司承擔的壓力將越來越大。
今年2月起,長沙市調整水價,居民用水開始實施階梯式水價。1月29日,廣州市自來水公司“曬”出了自己的賬本,為將要舉行的水價調整聽證會做準備。4個月前,廈門舉辦水價聽證會,并首次通過媒體公開自來水成本??梢灶A測的是,在新一輪水價調整中,供水公司“曬賬本”將漸漸成為常規。那么“曬賬本”是否有助于公眾接受調價呢?“曬賬本”之外將是怎樣的一首“曬外曲”呢?
水價成本之謎
此次各地自來水公司“曬賬本”絕非突發奇想之舉。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便下發了《關于做好城市供水價格調整成本公開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試點城市在調整水價前向公眾公開水價成本的有關信息。
公眾無疑歡迎這一舉措。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公開賬本后,引起了市民和媒體的極大興趣。以往發生在水價調整前后的抱怨和質疑轉化為公眾對水價成本問題的認真分析和討論。面對公眾詢問,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和物價部門做了一些回應。類似的交流有助于在聽證會召開前厘清疑惑,使水價調整變得更為合理。
但是既然是“破天荒之舉”,自然仍存在一些無法一時解決的問題。國家發改委在答記者問時提出了水價成本公開的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程序規范合法;二是堅持全面真實;三是堅持積極穩妥;四是要立足各地實際,大膽探索,不斷創新。
正是賬本是否“全面真實”的問題受到了公眾的質疑。的確,如果僅僅在調價前夕才公布賬本,公眾自然有理由懷疑,公開賬本可能只是為漲價鋪路,賬本未必具備應有的公信力。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曾表示,不能等到漲價時才要求數據公開,作為壟斷性企業,供水公司應當在平時就進行監管。
為了調價而公開賬本,無非是為了讓公眾了解水價成本的真實情況。但對公眾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僅有一份賬本,還無從了解其中是否計入了本不應該算入水價成本的部分。2010年初,深圳市水務集團向聽證會代表發放的水價成本測算表上,其中員工工資占水價比例就達16.8%。聽證代表質疑,這到底是水價成本,還是水務集團的“自肥”部分。
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據統計,因為管理不善,不少城市的供水單位人員超編達50%以上,由此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此次廣州調水價,有網民明確提出自己的意見:“本人支持廣州調高水價,但供水公司員工的福利要降低一點。”的確,如果自來水公司的支出本身未經公眾審議和嚴格控制,其中包含的不合理部分也可能被轉嫁為水價成本。
另一方面,公眾是否需要承擔所有供水成本呢?廣東省政協委員王則楚告訴《南風窗》記者:“水價成本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水質性缺水所造成的成本增加。珠江流域水資源豐富,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污染也很嚴重,所以才要到西江去引水,導致供水成本大幅增加。這部分成本應該由因為經濟發展而獲得大量好處的政府承擔,而不應該由用戶承擔。當然,由于城市人口增多,導致更多生活污水,相關成本要居民自己承擔?!币晃皇忻褚矊Α赌巷L窗》記者說:“水體受到污染,導致水廠增加凈化設施,提高工藝水平等制水成本的增加,應該由污染源的責任人負責,不應該分攤到普通用戶頭上?!?/p>
水價賬本的中心任務是明確水價成本,制定合理的水價標準,如果既不能讓市民搞清楚水價的真實成本,也不能弄明白用戶應當承擔的份額,那么這樣一份賬本的作用將大大縮水。
水價調整的邏輯
綜合各地上調水價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水價偏低,與成本倒掛,導致水企大量虧損。的確,這是中國水企的普遍現狀。但正如前文分析,供水成本中有部分可能是因為企業內部管理不善導致的,是管理性虧損,與水價高低并沒有直接關系。根據成都興蓉投資公司年報,2011年收購了自來水公司100%股權,當年就實現了凈利潤2.98億元,增幅高達31.8%。水企作為壟斷企業,邏輯上應當具備巨大的盈利能力。實際中的虧損,恐怕大多還是因為管理不善。
因此,如果供水公司在管理上沒有被公眾問責,卻在虧損時向公眾收錢,在此基礎上的漲價并不容易為公眾所接受。這一邏輯也映照了“曬賬本”的局限性,因為僅僅依靠賬本,并無法看出水企運營的實際情況,無法有效監督企業的經營管理。
另一方面,水企虧損并非都要通過用戶多交水費進行彌補。自來水是基本消費用品,與整體物價水平緊密相連,對于低收入用戶來說,還應該帶有福利性質。因此為了穩定物價水平,合理的做法應該是保持水價的平穩性,不應該突然大幅提價,而政府補貼就是水價的穩定器之一。澳門特區政府2011年投入了8000多萬澳門元(相當于6400萬人民幣)補貼55萬多澳門居民的生活和工業用水,這使得澳門的水價能夠維持平穩。而從長遠來看,水價則應該根據實際成本以及整體物價水平的波動,進行微小調整,以免對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上調水價的第二個原因則是水價偏低,不能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性,不利于居民形成節水意識。據統計,我國660座城市中,400多座處于缺水狀態,其中110座嚴重缺水。節水有一定的必要性。這一波水價調整潮,大多地區提出的方案都是要建立階梯水價,以達到節水的目的。但是王則楚認為,這不能一概而論,“賬本要分清楚不同的用水量分別如何,比如說商業、工業和居民用水分別是多少。如果居民用水比例比較低,那就沒必要調整居民用水。此外,水不僅僅是生活用品,也是自然資源,更應該用稅收的方式來調整消費?!?/p>
在實際運作中,階梯水價的確對節水有所幫助。2006年7月起,寧波市開始實行階梯式水價,實施當月,居民用水量就下降了6%,日節水近6萬噸。澳門自去年實行階梯水價以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用戶過度用水并非造成水浪費的唯一根源,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廣州自來水公司公布的賬本顯示,2010年總供水量為14.1億噸,而實際收到水費的只有10.7億噸。中間相差多達3.4億噸,大量自來水的無故流失更為可怕。節水的途徑除了使用價格杠桿以外,還包括改進技術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等。據統計,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系統管網漏損率在20%以上,城市供水每年損失至少在100億立方米以上。如果從技術和管理上入手,減少供水損失,其效果可能遠比實行階梯水價要好。
更何況,有研究指出,只有當水費占家庭消費到達2.5%以上時,居民才開始重視節水;到達5%時才開始認真節水。而目前一些地方水費只占家庭消費1%左右。因此,要通過調價實現節水目的,就要成倍提高水價,這無疑不現實。實際上,階梯式水價應當在其他節水措施之外,作為“錦上添花”之舉,而不是舍本逐末,反而把調價當作救命稻草。否則公眾就有理由懷疑這不過是借節水之名行漲價之實而已。
自來水公司“曬賬本”邁出了水價信息公開的重要一步,但是隱藏在供水賬本之下的水價成本之謎還須解開,水價調整在解決水企虧損和水資源浪費中的作用也還須理清。這些“曬外曲”不唱明白了,對公眾來說,漲水價就一定不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