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敬,廖自昌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外語系,云南 德宏 678400)
閱讀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課程也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之一,閱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獲取句型、提高語言能力、擴大詞匯量的主要方法。此外,閱讀理解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各種信息解碼和重建的過程。正確、科學地理解這一過程,對我們認識閱讀理解本身進而掌握正確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閱讀的認知過程,對閱讀教學進行了一些探討。
外語閱讀是一個包括語義編碼、命題編碼和內容建模等一系列認知成分在內的復雜加工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外語閱讀提出了不同的模式,概括起來包括以下三類:一是Gough 的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該模式認為,閱讀是由辨認字母開始,組成單詞、詞組、句子,進而理解整體篇章的認知加工過程。[1]二是Goodman 的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該模式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斷地將獲取的信息與自己本身已有的圖式(schema)知識相匹配,進而對獲取的知識進行驗證和修訂,以達到最終的理解。[2]三是Rumelhart 的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該模式認為,在閱讀過程中,高一級信息影響著低一級信息的加工,低一級信息也影響著高一級信息的加工。當從低一級信息如單詞、句子中無法獲取足夠信息時,讀者將啟用圖式知識進行推斷、驗證,同時,正確的推斷、驗證也必須以對一定量單詞、句子的正確理解為基礎。[3]胡學文在Rumelhart 相互作用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由詞、句法、語境、語篇再到圖式的外語閱讀認知模式。[4]本文對胡學文提出的模式稍作修改,即認為閱讀理解是一個由詞的知識到句法知識,再到語篇知識,并與圖式知識相互作用的認知過程。讀者在接觸到閱讀材料時,首先要對單個單詞進行解碼,然后利用相關句法知識將單個單詞的意思串接起來以獲取句子意思,最后再將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放在整個語篇中,并結合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或圖式知識進行理解。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外語閱讀的認知過程
詞是最基礎的理解單位。在閱讀過程中,要保持理解的連續性,讀者不僅要處理單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還需將關鍵詞及關鍵信息存儲于大腦中。在第一個過程中,Perfetti 認為,隨著語境的出現,語義激活,上下波動,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所有的意義都被激活;二是適當意義逐漸占上風,它是適當意義激活速率和不適當意義激活消退的函數。[5]對于第二個過程,由于短時記憶存儲量僅為7±2 個組塊,在沒有重復的情況下僅能持續20 秒,因此,為了有效提取和理解大量信息,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必須注意關鍵詞信息,同時,盡量以詞塊(chunk)形式對單詞進行存儲。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第一,應讓學生找出關鍵詞,然后以關鍵詞為基點尋找相關信息,帶動對整個段落的理解。第二,對于生詞的處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構詞法推斷生詞的意思,利用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來分析推斷生詞的意思。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有獨特的意義,而語法手段則將語言聯結起來,賦予語言以完整的信息和內容。要了解句子意義,就要了解句子結構。因此,句法是了解句子意義的一個重要因素。句子含義的表達是從表層結構到深層結構,而語法手段則是搭起深層意義的橋梁。如果對句子的語法結構理解不當,就很難正確理解話語的意義。
Oakhill 等人認為,句法知識在兩個方面對閱讀理解的提高有促進作用:第一,閱讀者的句法敏感性越強,他們借助語境確定新詞意義的能力就越強;第二,語法知識和閱讀理解是相互聯系的,因為句子層面的理解是更高層次理解的基礎。[6]具體講,語法敏感性可以幫助閱讀者發現并改正閱讀錯誤,從而提高他們的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水平。田邵平認為,句法分析對閱讀理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英語學習者語法水平與其閱讀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7]事實上,句法層面的理解或者說句子成分的分析,主要是為了弄清楚句子中相關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只有弄清了各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才有可能正確理解一個句子。因此,在對句子的處理上,尤其是對長句的句法處理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非謂語等語法成分,進而使他們理解各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對下面這句話,如果我們弄清楚了句子的主謂賓,理解就會變得很簡單。
Although experience differs from on recycling program to another,the most successful programs,including many with the highest diversion rates,are cost-effective and,indeed,profitable.
教師可通過提問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理清句子各成分之間的關系:
What's 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What's the predicate of the sentence?
What's the object of the sentence?
Do the programs of the highest diversion rates belong to the most successful programs?
(或:Are those programs with the highest diversion rates cost effective and profitable?)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rograms?
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句法意識可以得到訓練和加強,同時也可以保證學生從句法層面正確理解句子。當然,教師也可通過其他方式,如讓學生縮寫句子、劃出關鍵信息間的邏輯聯系、給出關于句子中信息的陳述、讓學生判斷正誤等,引導學生對句子進行正確的理解。
在語篇層面,傳統的閱讀教學僅僅著眼于單詞和語言點,以一種機械化的方法向學生灌輸文本內容。近年來,眾多研究表明,語篇分析對學生閱讀理解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胡壯麟認為,語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它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應具有語義的一致性、邏輯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連貫性。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進行語篇分析的意識,通過相關引導訓練學生進行語篇分析,進而加強對語篇的快速正確理解。[8]鄭國龍認為,語篇分析是從語篇的整體出發,先分析理解語篇結構,然后分析段落與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銜接邏輯關系,從而使學生具有通覽全篇的能力,掌握篇章的主題,同時掌握句子在表達篇章整體意義上所起的作用。[9]馬麗芳對篇章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對象包括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采取語篇分析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語篇結構分析及句子和段落之間銜接手段的分析;控制組則采取傳統的單詞、語言點、翻譯等傳統閱讀教學方法。研究結果表明,語篇分析教學法對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具有顯著的作用。[10]在具體的語言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時應著重注意以下兩點的分析和引導:首先,要引導學生注意語篇結構,包括問題——解決型、因果關系型、整體——部分型、比較型、對比型、分類型等。其次,要引導學生注意句子——段落間的銜接手段,包括指稱、替代、省略、連接、詞匯銜接(包括同義詞、上義詞、下義詞、重復、組合)等。在分析語篇結構時,要引導學生注意一些明顯表示邏輯關系的詞匯,如:表示因果關系的cause,result in,because of,seeing that,so,now that,due to,owing to,as a result of,therefore,consequently,lead to 等;表示總分關系的for example,for instance,in particular,in general,especially 等;表示對比分析的similarly,like,unlike,however,nevertheless,on the contrary,is different from,instead 等;表示問題解決的the ways to,to solve the problem,the best answers to 等。對于指稱和替代,筆者以下面一段話為例來說明。
In despair,he screamed his beloved's name Yi Pei to the heavens.Then,like an echo from far away,he heard a reply.It came from one last sampan approaching the docks.
在引導學生理解這段話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特別注意各種指代關系,如:he,his beloved,it 分別指代什么,只有弄清楚了這些代詞的指示關系,才能夠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then 是連接詞,表明了兩個句子之間的關系。對于詞匯連接,筆者以下面一段話為例來說明。
Recycling is one of the best environmental success stories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Today,curbside recycling collection programs reach the majority of the American population.In fact,more people recycle household waste than vote in elections.This nationwide,grassroots effort creates an immense flow of materials.
在這段話中,recycling,environmental success,curbside recycling,recycle,waste 屬于同一組合,都屬于垃圾回收方面的詞匯。recycling 和curbside recycling 屬于上下義關系,curbside recycling 和grassroots effort 則屬于替代關系。在引導學生閱讀該段話時,即使學生已經知道這些詞匯的意思,教師還是應指導學生注意這些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單詞、語法、句法的解碼和理解固然重要,但對閱讀材料已有知識和相關背景知識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材料的理解。Cook 認為,圖式是頭腦中的先存知識或背景知識。這些知識以某種特定的構建方式存在于人們的知識庫中。[11]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讀者在已有知識或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從閱讀材料中提取信心的過程。當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閱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無法聯系、匹配時,閱讀理解就會失敗。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要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相關圖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提出一些反映文章主旨的引導性問題(這些問題并不需要學生立刻回答出來,可以在學完整篇文章后再回答),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理解文章。
(2)教師可先將閱讀材料中的主題或主要事件提出,讓學生進行討論、補充、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相互評判各自的觀點。這樣做的目的同樣是為了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同時,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而補充相關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圖式。
(3)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結構、邏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以及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闡述、證明自己的觀點的。這樣做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自上而下的閱讀策略,即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識進行推斷、猜測,然后利用文中信息進行驗證。
(4)教師在進行段落講授時,可有意識地提出兩類問題讓學生回答。一類問題涉及文中的某些具體信息,即學生可從某句話中準確定位到該信息。另一類問題是學生不能從文中找到具體信息,只能根據對整個段落或整篇材料的理解來進行回答。這兩類問題的使用可以起到點面互動的效果,由具體信息激活背景知識,再由背景知識推斷具體信息,進而達到充分快速理解閱讀材料的效果。
(5)對于較難的文章,教師可將閱讀材料中的概念、時間、觀點等呈現一部分,然后讓學生進行補充。
(6)對于某些難度較大而學生又極其缺乏背景知識的材料,教師可以文本、視頻等形式給學生提供相關背景知識。
閱讀理解不僅是一個利用語言知識進行解碼的過程,更是一個利用各種信息進行思考、認知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語言信息和認知過程的相互作用,利用語言知識進行思維,進而獲取信息,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訓練語言的使用,習得相關語言知識。當然,對于單詞、句法、語篇和圖式層面的認知加工來說,它們之間并不是一個線性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交叉的立體關系。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巧妙地引導學生對單詞知識和句法知識等認知層面進行同時認知加工,當一個層面的信息相對缺失較多時,可通過其他層面的認知加工來進行補充,進而達到對整篇材料的理解。
[1]GOUGH R G.20 years of teachers' centers-what have we learned?[J].British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1988(15).
[2]GOODMAN K 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83(1).
[3]RUMELHARD D E.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 of reading[M].Newark,Del: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85.
[4]胡學文.外語閱讀的認知模式[J].安徽大學學報,2002(3).
[5]PERFETTI.Reading abil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6]OAKHILL J.On the natur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skilled and less skilled reader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1986(9):80-91.
[7]田邵平.分析句法策略在英語閱讀理解過程中的作用[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8]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9]鄭國龍.閱讀理解的語篇視角[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09(3).
[10]馬麗芳.多媒體輔助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11]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