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連杰 金愉捷 楊穎軍
大學生宿舍形式一般有長廊式、短廊式、單元式和公寓式四種,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辦學和管理模式逐漸發生變化,從主要依靠國家投入轉向與社會化、市場化相結合,在高校后勤社會化這一大趨勢下,現在高校新建學生宿舍一般采用公寓式宿舍,即普遍意義上的大學生公寓。大學生公寓除學生住宿空間外,還設有必要的管理用房,如值班室、貯藏室、洗衣房等,為居住者提供生活用品和相應服務,實行繳納費用的管理模式,學生一般住4人間,擁有獨立的衛生間和陽臺。宿舍居室類型見表1。
我國傳統的高校學生宿舍平面和造型設計相對比較單調,平面主要呈“一”字形布局,樓層通常為長廊式,南北兩側或單側為居室,每間8個床位,廁所盥洗公用,常設置在樓層兩端。宿舍通常平面緊湊,占地面積較小,容量大,但樓道通風、采光效果不好,宿舍公共衛生差,不利于管理,北面的宿舍光照較差(見圖1)。
表1 宿舍居室類型
1992年國家教委對大學生宿舍的人均居住標準規定為本科生居住面積為6.5 m2,研究生10.5 m2,現在大學生公寓建設普遍采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大學生公寓建設標準問題的若干意見》的建設標準,即本科生公寓4人間人均建筑面積8 m2,碩士公寓2人間人均建筑面積12 m2,博士生公寓單人間人均建筑面積24 m2。
圖1 嘉興學院學生2號宿舍標準層平面圖
1)上下劃分,即4個人全部住在上面,在床鋪下設置衣柜、書架和書桌。優點是動靜分明,每個人都有一套專用的設施,領域感強,私密性較好;缺點是床下學習區采光欠缺,居室缺乏會客等交往空間。另外由于床鋪下的凈高較高,在公寓層高較低時,學生在整理床鋪被褥的人性化尺度不合理,在公寓層高設置時應考慮到這一點。
2)縱向劃分,即上下鋪和學習桌椅分列居室兩邊。優點是睡覺和學習互不干擾,動靜分離,空間較開敞;缺點是無中心,領域不明確,私密性較差。
3)橫向劃分,即上下鋪和學習桌椅分列居室前后排列。優點是學習部分光線好,學習區還可以用于討論、會客和娛樂等公共性活動;不足之處是兩個床間的空間比較急促,儲藏空間急促,生活起居行為受到一定的影響。
考慮到空間的充分利用,采用上下劃分布置較受大學生認可,每個學生采用上鋪下居的雙層家居,在高層床鋪的下面布置衣柜、書架、書桌等必備的家具,使房間內各種功能齊全,整齊統一。設置開敞陽臺,采用玻璃門并盡量開窗,解決室內采光不足和通風不暢的問題。
在布置整體家具的公寓內,床鋪下方空間高為1.75 m,人坐姿高為1.35 m,頭頂距床板0.4 m,桌面距床板1 m,室內屋頂距床板1.3 m,故室內凈高應不低于3.05 m,層高不低于3.2 m(見圖2)。這樣的設計比較符合人體工程學,使學生在桌前學習和床上學習都會有一個較好的舒適空間。
圖2 公寓室內空間尺寸分析簡圖
經過問卷調查,大多數大學生公寓戶型選擇4人間,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衛生問題。雖然學生公寓獨立衛生間的設置給大學生提供了便利,也有較好的私密性,但大學生普遍反映衛生間由于面積小容易產生異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衛生問題,影響了寢室環境。另外,大學生行為模式具有很大的規律性,同一個寢室一般是同班同學,作息時間基本相同,尤其是早晚對衛生間使用會出現排隊現象。
嘉興學院有學生公寓和學生宿舍兩種形式,而學生宿舍一般給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大一新生行為模式較高年級學生更具規律性、集體性,對公共設施需求大,所以大一新生住宿舍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這個問題。
優化措施:
1)衛生間一般配有大便器、淋浴器、洗臉臺、鏡子、雜物柜等,可將盥洗、廁所、淋浴三項適當加以分隔,分成干區和濕區,分別使用,提高利用率。
2)在整個樓層可采用獨立衛生間和公共衛生間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公共衛生間來減輕某些集中時間段出現排隊上衛生間的現象。
3)把衛生間設置在陽臺,使其能夠直接通風,減輕寢室異味現象,但需保證室內采光充足。
陽臺具有儲物、晾曬衣物等功能,可作為學生眺望、交流的場所,也有利于夏季遮陽、避免直射,還可豐富建筑物的外部形體,一般公寓設計都會把陽臺作為立面造型的亮點。陽臺的設置應滿足人體尺度和活動要求,其凈寬不應小于900 mm,長度不應小于1500 mm,欄桿高度不應小于1100 mm。
嘉興學院學生2號公寓充分發揮陽臺的造型功能,建筑立面較為通透,適合于南方夏季的通風、散熱;建筑立面虛實相間,對比強烈,光影效果顯著;建筑立面色彩明快,與校園總體色調保持統一與協調,整個建筑現代化而不失高校文化氣息。
學生公寓設計要求考慮充分的交流空間以提供學生之間有效的交流,對此可結合大學生心理行為模式,營造多層次的交往空間,如公共空間(庭院、自習空間)、半公共空間(外廊)、半私密空間(公共陽臺)和私密空間(宿舍)等(見圖3),從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圖3 公寓功能空間分析簡圖
傳統宿舍交往空間欠缺,少有考慮學生的自習、作業場所和交往、娛樂空間,學生多在本樓層活動,或僅限于上下層,分層概念明顯,不利于青年學生的相互交流。另外高校教學樓的學生空間相對于校內人數非常有限,僅少數專業學生有固定專業教室,到了期末復習階段,學生生活區距離教學區較遠,引起使用不便。
對此,公寓樓層可設置專門的學習、休閑空間,一般設置在底層,可為本樓學生和其他學生提供交流空間,減少對學校圖書館和教室的壓力。
通過設置庭院空間,既可促進學生公寓棟與棟之間的學生交往,又可創造良好的景觀空間和具有吸引力的外部空間。
強調與周圍環境融合性,考慮與食堂、商店、運動場地、停車場所等的聯系。如嘉興學院越秀校區多處公寓和宿舍附近都有食堂,方便學生就餐。
隨著高校社會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學生宿舍設計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學生對居住空間舒適性和適用性的要求?,F代大學生公寓設計應注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大學生實際需求為設計出發點,充分結合大學生心理行為模式,完善大學生公寓室內空間環境和公寓公共交流空間環境,設計出舒適、衛生、安靜、方便、亮麗的公寓,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1]許瑩瑩,蔡 華,姜曉琴.多層次的大學生公寓交往空間設計研究[J].華中建筑,2007,26(1):31-32.
[2]楊 浩,胡曉雷.太原理工大學12號學生公寓使用后評估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