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嘉 李冬梅 張 卓
現代城市規劃學科誕生至今,已經從建筑學的一個子學科發展為集“政府公共管理、專業工程技術和社會改造運動”多方面相互滲透、共同作用的綜合交叉學科[1]。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確定“城鄉規劃學”為一級學科,學科內涵的更新與演變,對城市規劃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根據近年來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工作的最初階段,其實踐操作能力較低,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我校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城市規劃專業課程教學中,提出適應專業需求的“4+1實踐教學改革方案”,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構思、設計、實施、運作)是2001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瑞典查爾姆斯技術大學、林克平大學以及皇家技術學院3所高校,針對具有較強實際操作需求的工程學科,所共同開發的一種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實施體系。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是,它以產品從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為學生提供實踐、理論課程之間有機關聯的教學情景、鼓勵學生以主動的方式學習工程學[2]。該改革計劃的主旨是,在真實工程情境中,向學生一邊傳授工程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一邊通過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促進其動手實踐能力的發展。這種模式不僅提出了系統的能力培養方案,還制定了實施過程和結果評價的12條標準,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目前包括丹麥、芬蘭、法國、南非、新加坡、中國等國在內的20多所大學已經加入到CDIO合作計劃中,共同繼續開發和完善此教學模式。其中,中國汕頭大學工學院在5個本科專業中實施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清華大學在“數據結構”和“數據庫系統原理”兩門課程中采用了CDIO教學方法,都取得了突出的效果[3]。國內外的經驗表明,CDIO的理念是科學的、可行的,非常適合工科教學過程各個環節。
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專業教育模式與其他專業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在學制上是五年制而非四年制教學;學習內容也增加了較多占用課時較多的設計課,多為理論課時的2倍,每個設計約64課時;且除部分課程集中講述外,多采取教師與學生一對一進行方案討論的模式進行授課;學生在課下需要花費比課上更長的時間設計方案。然而這些不同仍然與脫胎于前蘇聯的普通工程專業教育模式差別不大,呈現出教育學術化、重理論輕實踐、專業設置口徑窄等問題,導致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人際交往及溝通能力較差,與現代城市發展對專業規劃人才的要求不相適應。針對以上問題,我校在研究了CDIO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城市規劃專業4+1實踐教學改革方案”,即4年在校學習過程加1年社會實踐學習及畢業設計過程。
本專業的實踐性要求規劃工作者能夠善于處理各種矛盾,富于創造和協同工作的精神和具有“高屋建瓴”的統籌、綜合與組織協調能力[4]。因此,需要一個綜合的學術平臺,提供多方面的教學資源,這也是該改革方案中“4”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同樣地,本專業的創新實踐平臺也必須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能夠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實踐機會和激發創新思維的環境,這也是在專業學習的最后“1”年中需要達到的目標。4年在校學習過程即,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貫徹CDIO理念及標準,整個課程體系以實際工程項目為主線,把培養目標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圍繞“項目”這個核心進行,并與之融合為一個整體。通過綜合制定的專業培養方案,把基礎課程、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內容,和走向社會后應該具備的項目管理等能力要求融于教學及實踐項目之中,并通過實際項目的參與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的專業素養得到穩步提升。
“1年社會實踐學習及畢業設計過程”其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走進各大規劃設計院、設計公司、規劃管理單位等實際工作場所進行實習,實行校企聯合培養,并將實習與畢業設計內容相結合,將畢業設計作為本科階段的最后一個項目,在其考核方式上采取CDIO標準,從考慮全面評價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角度出發,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使本專業畢業的科研人才和設計人才均具備相當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以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
我校城市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是:面向工程實際,培養具備城鄉規劃領域的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城鄉規劃理論素養,掌握城鄉規劃專業技能,并具有參與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交通和市政工程規劃,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CDIO課程體系的設置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校依據CDIO理念將課程體系分解為四個層次:即早期CDIO體驗,初級CDIO,中級CDIO及高級CDIO,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目標設定,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通過這樣分層級設置課程內容體系不僅可以把教學重心轉變為對規劃技能的培養,同時還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了解了專業培養方向,對于專業有了整體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工作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從課程體系設置中可以看出,除了將專業學習的5年制教學整個過程視為CDIO實踐中的一個總項目外,我校還在每個學年設置了不同層次的CDIO項目。現以“城市設計”課程為例,說明本專業培養方案中的CDIO模式中級項目的實施過程,如表1所示。
表1 黑龍江科技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基于CDIO的核心課程體系
1)構思(Conceive)。根據設計任務書,構思地塊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將學生按2人~3人一組,組成1個團隊,進行前期調研,基礎資料匯編、周邊環境分析及地塊優劣勢分析,提出初步設計概念。
2)設計(Design)。在確定設計概念的基礎上,應用城市設計理論、城市規劃原理等課程的知識進行深入設計,包括具體的路網結構、建筑群的組合形式、景觀系統的構建,標志物的設計,以及細部景觀等等,并通過對于學生設計一草、二草的評析,加強其對于項目的自評和闡述能力。
3)實施(Implement)。項目設計完成后,將由專業課任課老師組成評審小組對于學生設計進行綜合測評,如果得到評審小組的認可,學院會支付一定的項目制作費用,以鼓勵學生的創造能力,并協助學生參加學校的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及創新靈感,樹立成功信念。項目是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任務,都必須了解項目的目標,這能鍛煉成員的團隊意識、協作精神。
4)運作(Operate)。采取學生組長負責制,分別負責資料收集、方案生成、不同圖紙的繪制,但分工不分家,從考核方式上要求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各部分的工作,倡導團結協作的精神。以最終圖紙及文字成果為評價基準,以項目可行性、學生自評自述表現為依據,通過在課堂推進方案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5]。
CDIO作為一個新的教育模式,盡管它的歷史還很短,但國內外高校的成功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了這種模式極強的可操作性。通過基于這一模式的城市規劃專業“4+1”實踐教學改革方案的引導,定會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使其更好的投入到未來城市發展的設計、管理過程中,真正實現城市規劃專業學生與企事業單位、社會的無縫對接。
[1]仇保興.追求繁榮與舒適——轉型期間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若干策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李曼麗.用歷史解讀CDIO及其應用前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10):78-87.
[3]陳文杰,任立軍,張 林,等.新加坡理工學院基于CDIO模式的項目教學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9(35):91-93.
[4]黃光宇.城市規劃學科特點與城市規劃專業教育改革[J].城市規劃,1998(3):51-52.
[5]王 偉,王殿君,申愛明,等.基于CDIO人才培養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