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強
呼吸暫停是早產兒常見癥狀之一,早產兒呼吸 暫停發生率為20% ~30%,極低體重兒可達50%,發作時表現為呼吸停止≥20秒,伴皮膚青紫,心動過緩(心率<100次/min),肌張力低下,血氧飽和度下降,血壓降低,如不及時發現,可致腦缺氧損傷,甚至猝死,應密切監護及處理[1]。本文筆者運用氨茶堿聯合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呼吸機治療早產兒頻發呼吸暫停,取得了明顯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于出生后24小時內轉入本院兒科住院的早產兒并發呼吸暫停患兒80例,入院時均發生呼吸暫停1~3次以上,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胎齡28~34周22例,35~37周18例,出生體重1000~1300克18例,1400~1500克15例,1600~1700克7例;對照組40例中男30例,女10例,胎齡28~34周26例,35~37周14例,出生體重1000~1300克21例,1400~1500克10例,1600~1700克9例。兩組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入院后全部給予保溫箱內保溫、頭罩吸氧、心電和呼吸監護,出現皮膚青紫者立即氣囊加壓給氧,同時檢查動脈血氣、血糖、血電解質。對照組給予氨茶堿首次負荷量5 mg/kg靜滴,12 小時后給予維持量每次 1.5 ~2.0 mg/kg,每日2~3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鼻塞CPAP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壓力初設為0.38~0.59 kPa(3~6 cm H2O),根據病情每次提高0.098~0.196 kPa(1 ~2 cm H2O),最大值為0.78 kPa(8 cm H2O),吸入氧濃度為21% ~40%,最高可達80% ~100%。觀察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3.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48小時后呼吸暫停發生≤3次/24h,用藥治療5天后無呼吸暫停發生,臨床癥狀基本好轉,停吸氧,皮膚無青紫,無煩躁,無心動過速。有效:入院治療48小時后呼吸暫停發生4~10次/h,用藥治療5天后偶有呼吸暫停發生,只需間斷吸氧。無效:入院治療48小時后呼吸暫停發生>10次/24h,有呼吸衰竭表現,或用藥5天后仍有頻繁呼吸暫停發生,或出現用藥后嚴重不良反應而停藥[2]。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數據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顯著高于對照的62.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78,P <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早產兒呼吸暫停主要與早產兒中樞神經和呼吸系統發育未成熟有關。加強監護是防治早產兒呼吸暫停的重要措施,目前藥物治療仍然是主要措施,常用藥物是氨茶堿,主要刺激呼吸中樞,增加呼吸中樞對CO2的敏感性,興奮吸氣神經元,增加呼吸頻率,提高通氣量。早產兒氨茶堿半衰期達30小時,比成人長5~6倍。氨茶堿治療血藥濃度范圍窄,一般在5~13 mg/L之間[3],并且血藥濃度不穩定,即使每天給相同的劑量,波動范圍也比較大,需要定時監測血藥濃度,根據血藥濃度調整劑量,基層醫院無條件監測血氨茶堿濃度,因新生兒肝腎功能發育不成熟,應用氨茶堿常規劑量也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如煩躁、心動過速、低血壓、驚厥、惡心嘔吐、喂養不耐受、腹脹、胃腸道出血等[4]。
CPAP是一種在患兒存在自主呼吸時使用的人工通氣法。CPAP可使整個呼吸周期保持正壓,壓力為3~4 cmH2O,可提高功能殘氣量,防止呼氣肺泡陷團,減少肺內分流,改善通氣/血流比率,增進換氣效能[5];同時其可避免氣管插管,避免產生呼吸機急性肺損傷,具有無創性、簡便等優點,利于醫務人員操作,是一種輔助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有效實用的呼吸支持療法。
本文觀察組在氨茶堿治療基礎上運用CPAP呼吸機輔助治療,達到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其總有效率為90.0%,顯著高于對照的62.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78,P <0.05)。此結果表明,氨茶堿聯合CPAP呼吸機治療早產兒頻發呼吸暫停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朱小燕.應用新型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呼吸機糾正新生兒缺氧的觀察和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6):598.
3 李迎春,王華.氨茶堿伍用納洛酮治療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療效觀察[J].小兒急救醫學,2005,12(4):277 -279.
4 徐雅琴,劉曉艷,張育才.預防性持續應用小劑量氨茶堿對極低體重兒呼吸暫停的影響[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3):282-283.
5 劉衛紅,劉艷霞.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衰竭中的臨床 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07,19(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