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暉
由于社會發展和醫學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影響,無線網技術逐漸成為了我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術,也因此被應用到了醫療行業中,國內外不少醫院結合該技術,逐漸發展起了各種各樣的院前急救模式,但是這些院前急救模式也要分專業化和非專業化等不同的模式,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急、救、轉”這三大院前急救任務,也就是說能夠在最快的速度到達患者的所在處,并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救治,同時能夠將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安排到相應的醫療機構[1]。我院通過借鑒優秀的院前急救模式,構建起了依托于綜合醫院急救中心的、專業化的重癥監護單元系統,并將其稱之為MICU系統。到目前為止,我院采用該系統對227例高危患者進行了及時有效地救治,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我院至2009年成立重癥監護單元系統以來,在院前急救轉運中共收治了227例高危患者,其中男性152例,女性75例,所有患者的年齡在37日~90歲之間,年齡為52.6歲。所有患者均通過當地醫院轉送至我院,并通過救護車轉運,在每次的轉運中均有一名全科醫生、一名護士以及一名或二名司機共同參與。227例患者的轉運情況主要有:心電監護222例、氣管切開15例,鼻導管或面罩給氧106例,氣管插管34例,持續胸腔閉式引流6例,保持筋脈通道196例,留置腹腔引流管11例,肢體引流管6例,三腔二囊管4例,留置胃管15例,留置尿管43例,留置腦室引流管9例。
(1)重癥監護單元系統的建立
MICU系統主要是由院內急救單元、調配單元以及MICU單元組合而成。調配單元主要是由急診科在崗的護士和全科醫生來值守,主要負責及時接聽到急診轉運的電話,并將患者的詳細情況記錄下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的評估,同時對急救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各種急救物品進行補充,與此同時通知24小時待診的MICU小組做好準備,并及時向出診醫生交接患者當前的情況,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調派醫院內部其他專科醫院共同參與到轉運中。
MICU單元通常是由經過急救專業培訓的急診科護士和全科醫師各一名,司機同時兼任擔架工一名或者二名,重癥監護病房模式改裝急救車一臺組合而成。重癥監護單元系統急救車按照相關配置標準,裝置各種急救藥品、供氧系統、急救呼吸機、電動吸引器、口咽通氣管、除顫監護儀、Y006型氣壓止血帶、簡易呼吸器、氣管切開套裝、清創手術包、氣管插管裝置、四肢固定支具、頸托以及鋁合金鏟式擔架等基本物品,并根據所掌握的患者情況配置負壓真空擔架、休克褲以及筆記本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2]。
院內急救單元則主要由醫院內部自愿參與急救工作的專科醫生組合而成,并在院內建立起專科醫生庫,將所有醫生的聯系信息、所屬專科等情況收錄其中,在對患者進行搶救時,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與相關專科醫生取得聯系,聽取相關專業意見,或者邀請其共同參與到急救轉運中來,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
(2)MICU單元的工作
重癥監護單元系統的運作可以說是整個轉運系統的工作重心。主要負責MICU急救車在日常工作的維修保養,同時及時添置各種常規的急救物品,對急救設備進行檢查等均屬于其重點工作,以確保救護車時刻待命,隨時出發。當救護車到達目的地之后,相關救治人員會在轉運前、中、后這三個不同的時段進行相應的處理。在轉運前首先應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了解,并確保患者的生命特征能夠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后再進行轉運。并且在對所有患者建立一份轉運病歷,其中能夠詳細記載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變化情況,同時在其中附有一份急救轉運知情同意書,并盡可能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轉運中可能出現各種意外情況。除此之外,還必須為家屬做好宣教工作,確保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能夠積極地配合對患者的救治。在227例患者在轉運中,采取平臥位的患者共194例,采取坐位的共16例,另17例均采取半臥位。同時在轉運過程中按照患者的病情所需為44例患者提供了筋脈追加用藥。227例患者中,實施間斷吸痰16例,心肺復蘇6例,緊急氣管插管3例,心電監護222例,冰帽或腋下冰塊物理降溫6例。并且降壓藥持續泵入3例,升壓藥持續泵入20例。當患者到達醫院后立刻通過移動電話將患者的相關情況告知專科醫生,并對其采取進一步的搶救。
227例高危患者轉運的出車距離在3-1491km之間,平均出車距離為166公里,從接到患者到回到醫院時間在0.5~19.0小時之間,平均時間為2.5小時,其中有2例患因搶救無效而死亡,6例患者出現了心跳呼吸驟停的情況,2例通過現場復蘇搶救,并在成功后將其隨之轉運,其余患者均在平安的狀態下將其送至醫院,227例患者無任何一例有醫療糾紛事件發生。
我院根據優秀的院前急救體系進行全面的改進,并形成了專業化的急救轉運體系,重癥監護單元系統。該系統屬于醫院院前急救轉運體重的急診科的一部分,并且急救人員均由受過專業急救培訓的醫護人員來擔任,同時為其配置專門的急救車和司機,統一又經過專業培訓的急救科值班醫生對其進行統一的調度,使重癥監護單元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3]。
該系統主要強調急救理念,并注重一個“救”,嚴格按照“先救治后轉運”的基本理念來進行作業,在對患者進行轉運前首先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和整體的處理,并確保患者的生命體征能夠保持穩定,這時就可以實施轉運。在轉運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降低意外情況的發生,并盡早預知容易發生的意外情況,提前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例如患者有腦外傷,并且其GSC評分低于了8分的情況時,應當為患者提供氣管插管,防止其氣道出現了阻塞或者是誤吸的情況。對ICU模式進行重點改裝,為患者提供一個設備精良、裝備齊全的重癥監護單元系統急救車,并注重對急救車的日常保養和維護,及時為其補充相應的必備物品,確保每次的急救任務能夠順利完成。
強調院前急救與院內處理的無縫銜接和有機融合。要使重癥監護單元系統能夠在院前急救轉運中發揮最大的效用,一個專科力量強大的醫院時必不可少的后盾。為此,實施院前急救首先面對的是醫院間的患者轉運,這類患者多是病情非常嚴重且復雜的情況,往往在對這些患者進行急救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專家意見,這也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好的保護。為此,在對患者進行轉運的過程中,相應的專科醫生應當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及時對轉運提供更多的專業意見,確保患者能夠更好的處理,為到院后的急救做好準備。
1 謝鋼.院前急救體系構建策略研究[A].第十一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匯編[C].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2006.129-135.
2 費國忠.淺議上海市院前急救建設目標和方向[A].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2010.198.
3 趙霞,李小華,田燕,等.重癥監護臨床信息系統的應用[J].醫療設備信息.2007,22(6):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