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維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嵌塞物質進入肺動脈及其分支,阻斷組織血液供應而導致一系列病理和臨床狀態[1],患者表現為呼吸困難和疼痛,死亡率高,開胸手術后肺栓塞的發生率為20%左右,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其病死率,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2],其中護理也是治療開胸手術后肺栓塞的關鍵,為提高護理質量,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和有關文獻對胸部手術后肺栓塞的護理進展情況闡述,現報道如下。
1.栓子來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導致PE的最主要原因[3]。胸部手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肺部血管受到擠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另外患者術后需要臥床休息,限制了下肢的活動,這樣很容易形成下肢及盆腔靜脈血栓的形成[4]。并且患者本身疾病的原因,如肺癌、縱膈腫瘤、食管癌等疾病,患者本身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再加上手術的創傷,真是雪上加霜,加速了血栓的形成。
2.血栓形成過程
PE發病必備條件是血流淤滯、血液高凝狀態及血管壁損傷[5]。
胸部手術患者,具備了上述3個條件,當患者體位改變或搬動、擠壓等影響,深靜脈血栓隨血流楔入肺動脈,從而導致肺栓塞。
1.緊急救治 立即平穩地將病人搬于就近的床上,置病人于平臥位,高流量給氧,嚴密監護,迅速建立靜脈通路[6-8]。
2.溶栓抗凝 溶栓治療可使急性PTE受阻的肺動脈全部或部分再通,恢復肺組織灌注。采用尿激酶溶栓時用生理鹽水溶解,現配現用;低分子肝素必須在臍上下5cm、臍左右10 cm范圍內,注射時一手捏起皮膚,形成皺折,另一手持針,垂直刺入1cm,回抽無血后方可注入藥物,左右交替,注射后以干棉球按壓[9]。
3.防止再栓塞發生PTE后應絕對臥床,限制下肢活動及用力排便,以防下肢栓子再次脫落[10-11]。
1.機械性預防患者術后第1天,早期活動作為預防DVT的有效護理措施,越早進行效果越好。
2.藥物預防 主要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和低分子右旋糖酐。
3.預防性地放置下腔靜脈濾器。
增強護士對PTE知識的掌握,護士對PTE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對PTE病人的搶救成功率。調查發現,我國護士對PTE知識掌握欠缺,必須加強護士對PTE知識的學習,彌補目前護理教育中PTE內容的不足,從而提高護士護理PTE病人的能力[12]。
1 康占菊,侯睿.影響臨床護士掌握肺血栓栓塞癥知識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75 -276.
2 Tillie - Leblond,Marquette CH,Perez T,et al.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Ann Intem Med,2006,144(6):390 -396.
3 侯生才,張振葵,胡濱,等.開胸術后急性肺動脈栓塞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10):753 -755.
4 Quiroz R,Kucher N,Zou KH,et al.Clinical validity of a neg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5,293(16):2 012 -2 017.
5 沙立民,王翠琴.不同途徑鎮痛在開胸手術病人的應用比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3):179 -181.
6 原紅,馮月亮,王麗娟,胸部腫瘤病人開胸術后肺栓塞的預防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17 -418.
7 寇鐳,吳慶華,鄧洪儒,等.永久性下腔靜脈濾器植入后相關并發癥探討[J].中華微創外科雜志,2004,4(1):31 -33.
8 張敬東.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9):502.
9 韓冰,張磊,張宏光,等.下腔靜脈濾器植入、溶栓、手術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4,13(1):6 -8.
10 許秀麗,關俊,林漢英.低分子肝素的臨床應用和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30 -931.
11 唐泓源,張黎明.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31 -633.
12 徐玉斕,陳平平,袁紅娣.肺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策略[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10):918 -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