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卿
1.概述:
癲癇是陣發性知暫的大腦功能失調。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1]。繼發性者常見原因有:產傷、腦外傷、先天性畸形、大腦發育不全、顱內腫瘤、腦和腦膜炎癥、腦寄生蟲病、腦血管病、腦變性疾病、心血管病(頸動脈竇過敏、阿-斯氏綜合征、體位性低血壓)、急性藥物中毒(灑精、醚、樟腦、異煙肼等)、缺氧窒息、一氧化碳中毒、代謝及內分泌障礙(尿毒癥、肝昏迷、低血糖、堿中毒、尿潴留)等。
2.診斷要點:
(1)大發作
1)先兆期:半數病人有先兆癥狀如:頭昏、精神錯亂、上腹部不適、視聽和嗅覺異常。
2)抽搐期:先發出尖叫聲,后意識喪失、跌倒、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全身肌肉強直、呼吸停止、口唇青紫、頭眼偏向一側,數秒鐘后有陣攣性抽搐,歷時數十分鐘,呼吸恢復,口吐白沫或血沫。有的有尿失禁。
3)痙攣后期:全身松馳,可有昏睡或意識清醒、肌肉酸痛、頭痛、精神錯亂或肢體短暫輕癱。
(2)小發作:短暫意識障礙而無障礙。在意識障礙時突然停止活動,兩眼直視、點頭動作或上肢高舉、原地打轉、鼓掌,持物失落等。發作過后繼續原來正在進行的活動。每日發作數次或數十次。
(3)局限性發作:局限性運動性癲癇,發作時無意識障礙,抽搐始于口角或肢體遠端,以后可逐漸擴展,若主側半球運動區放電,可有知暫失語。局限性感覺性癲癇,一側肢體或半身發作性麻木、針刺感,有時局限性發作可擴展為全身性大發作。
我校現行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與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相適應的方面,除了課程門類和門數偏多、理論教學時數過多等外,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學科導向型課程體系”依然起著主導地位,而能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應用能力為目標的“專業導向型課程體系”尚未真正確立。因而,要破解此處難題,根本的途徑是要沖破傳統“精英教育”和“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學科教學內容體系,改學科知識體系為專業教學體系,做到“面向實際”:即面向專業需要實際、面向教學需要實際、面向學生需要實際。
(4)精神運動性發作:一般無典型的抽搐,僅表現為知暫的意識障礙,或精神失常,病人在發作時作出毫無目的行動,但當其醒轉后,對發病過程不能記憶。發作時可能表現為譫妄、躁狂,可做出不法行為,如偷竊、破壞、殺人、放火等。
(5)癲癇持續狀態:連續大發作在間歇期意識未恢復者稱癲癇持續狀態。發作次數多,歷時較長者可伴有高熱、脫水、白細胞增高及酸中毒。重者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3.急救治療原則:
當患者處于全身抽搐和意識喪失時,以預防外傷和其他并發癥為主,而不是立即用藥,因為任何藥物已無法控制本次發作,而且可能藥物尚未準備好,此次發作已經停止。
(1)急救治療原則:
1)患者抽搐發作時,需有專人守護、觀察和記錄全過程,注意意識狀態和瞳孔的變化,以及抽搐的部位、持續時間、間隔時間等。
2)對強直一陣攣發作者要扶持患者臥倒,防止跌傷或傷人。
4)不可強行按壓或用約束帶捆扎抽搐的肢體以防骨折,可用枕頭或其他柔軟物保護大關節不至碰撞床欄等硬物,在背后墊一卷衣被之類的軟物可以防止椎骨骨折。
5)將患者的頭部側向一邊,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并給予吸氧,以減少呼吸道阻塞和改善缺氧。必要時配合行氣管切開術或用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禁止口腔測溫,應測腋溫或肛溫。
6)少數患者在抽搐停止、意識恢復過程中有短時間的興奮躁動,應防止自傷或傷人。
(2)藥物治療原則:
1)藥物劑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用血藥濃度監測有效劑量。
2)一個首選藥物增加到有效血液濃度仍不能控制發作,或因副作用而不能繼續應用時應撤換,改用次選藥物。撤換時一增一減,也需緩慢,至少一周時間。
3)應避免常規地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因為抗癇藥物間常有相互影響。
4)治療的終止:強直-痙攣發作和單純部分性發作在完全控制2~年后,腦電圖隨訪癇性活動消失者可以開始停藥;停藥必需緩慢減量,停藥過程中可參考腦電圖的變化,病程越長,劑量越多,停藥越需緩慢,整個過程一般不少于3個月。
5)偶爾發病、腦電圖異常而臨床無癲癇癥狀和5歲以下、每次發作均有發熱的兒童,一般不服用抗癇藥物。
小 結
對于癲癇這種慢性疾病,急救過程中要首先做好防護準備工作,才能有效的使病人癥狀得到緩解,減少外傷或者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救護過程中細心的觀察和記錄發病的全過程,特別是抽搐部位、持續時間、間隔時間等,防護過程中要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及時處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必要時行氣管切開或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癥狀緩解過程中注意短暫的興奮躁動防止傷人或者自傷。藥物治療過程中注意不良反應,各種藥物都有多項副作用,必要時撤換藥物[2-3]。
1 孫宜江,楊小明.癲癇的外科手術治療[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4,9(3):232 -234.
2 張蘊增.癲癇的外科治療[J].家庭醫學(上半月),2007,14(23):7.
3 張愛軍.謹防高熱驚厥變癲癇[J].健康必讀,2000,20(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