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琴
頸椎腫瘤作為頸椎疾病的一類,其臨床癥狀于一般的頸椎病大體一致,具有運動、感覺障礙。頸椎腫瘤多發于老年人,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頸椎部出現腫瘤,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可壓迫神經,從而引起了感覺、軀體神經功能障礙,可伴有壓痛、銳痛、鈍痛,由于壓迫部位近腦部,因而難以區分疼痛性質及具體病變部位,易于誤診[1]。我院接受了100名頸椎腫瘤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對頸椎腫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功能恢復臨床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頸椎腫瘤10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就診時間分成A、B兩組,每組均50例病患。A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為42~77,平均年齡為(53.1±3.5)歲;B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為41~72 歲,平均年齡為(51.4 ±3.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2.護理方法A組術后進行護理干預,所需護理如下:(1)物品準備。床邊必備沙袋3只,氧氣,器官切開包及吸引裝置。(2)體位護理。搬運時注意保持頸部自然中立,頸部兩側放置沙袋,固定頸部,防止術后24小時出血急救;術后病人下床也要帶上頭-頸-胸石膏。(3)病情觀察。每一個小時測量血壓、脈搏及呼吸,觀察傷口局部滲液、滲血,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生處理。此外注意其吞咽于進食情況,了解其喉部狀況。(4)并發癥預防。定時清理病人床鋪,擦拭身體,定時按摩,及時導尿,每2h主動或被動的翻身;訓練定時排便按摩下腹部亦可幫助排便。(5)功能鍛煉。術后早期以床上的肢體活動為主,在做頸部震動或扭曲,以免發生意外。B組不進行護理干預。
3.觀察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方式后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癥情況。
4統計學處理根據上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1.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方式后的功能恢復情況A組患者頸椎腫瘤患者術后恢復總有人數較B組患者高,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100例患者經不同護理方式后的功能恢復情況[例(%)]
2.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方式后的并發癥情況 B組患者出現睡眠性窒息、喉頭痙攣的人數均高于A組患者,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頸椎腫瘤作為頸椎疾病的一類,其臨床癥狀于一般的頸椎病大體一致,具有運動、感覺障礙[2]。頸椎腫瘤從部位上說,可發生在髓外硬脊膜內、脊髓內和硬脊膜外腫瘤,硬膜外腫瘤最為多見。腫瘤性質以良性為多,少量為惡性。該疾病多發于成年人,且年紀越大,越易發生。我院收治的100例頸椎腫瘤患者中,50例經過一系列手術措施和臨床護理干預后,恢復率高達90.00%,而未經過護理干預的50例頸椎腫瘤患者術后恢復率僅達64%,且術后并發癥如深部血腫、睡眠性窒息、喉頭痙攣、腦脊液漏和切口感染較多。此結果表明,經及時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可提高頸椎腫瘤患者的生存幾率和質量,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綜上所述,頸椎腫瘤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若要更好的恢復功能,避免術后并發癥,需要臨床護理的干預。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順暢,及時有效測量血壓、脈搏、呼吸,密切注意呼吸時頸部狀況,按時觀察傷口部的傷口滲液情況,叮囑飲食問題及術后的功能鍛煉,避免因人為性錯誤和粗心而帶來的并發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使頸椎腫瘤患者出現的頸深部血腫、睡眠性窒息、喉頭痙攣、腦脊液漏、切口感染癥狀減退,治愈效果明顯,生存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綜上所述,頸椎腫瘤患者術后需要進行護理干預,且護理干預對頸椎腫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功能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臨床護理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1 陸禹嚴,黃德征,陳海,等.頸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頸椎疾患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9,32(17):41 -43.
2 余霄,龐清江,俞光榮.頸椎后路內固定技術進展[J].現代實用醫學,2010,22(1):113 -117.
3 宋志美,鐘惠琴.1例經口咽入路上頸椎腫瘤切除后路頸枕融合植骨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