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破天驚》(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2009),片名又翻譯為《美食從天降》,可直譯為《多云有時有肉丸雨》,這是費爾?勞德(Phil Lord)導演、索尼公司推出的動畫精品。該動畫片基于孩子們常有的一個天真的夢想,也可說是國內外常見的一個文化心理原型:天上真的掉餡餅。該動畫故事發生在大西洋中的落燕島(Swallow Fall),主人公弗林特?洛克烏德(Flint Lockwood)是位年輕的科學家,他力圖發明一種食品合成器,通過水分子結構突變而直接把水變成食物。一次意外合成器飛上天空積雨云中,天上落下了漢堡、干酪等食品雨,發明獲得成功,人類歷史上出現了最偉大的氣象現象。“大家都喜歡美食天氣”,在鎮長等人的要求下,弗林特瘋狂地使用合成器,發送點菜密碼,點各種各樣的食品,結果毀壞了地面遙控裝置,還導致食品越來越大,食品開始變異變質。弗林特和曼妮、薩姆、小布倫特、小猴子,一行五位決定乘2號飛車上天用控制密碼取消機器運行。在朋友的幫助下,弗林特最終制服了合成器,有幸回到地面。他重新贏得了人們的信任與喜愛。


在眾多的美國動畫片中,《食破天驚》可謂別具一格。從表面上來看,該動畫片與《小紅帽》《愛麗斯漫游奇境記》《木偶奇遇記》等等一樣,表現成長主題,涉及到一個年輕科學家的成長,一開始他被視為科學怪人,多年的堅持,最終實現發明創造,并努力為人們造福,表現的是美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個人通過執著的奮斗最終實現真正的自我,把自己獨特的才能奉獻給世界。其中也表現母親的理解、爸爸的寬容、女友的支持、朋友的幫助等是弗林特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要素,蘊含家庭重要,親情和友情可貴的思想。剝開敘事包裝,究其核心主題來看,《食破天驚》具有明顯的生態意識,主題內容上具有明顯的突破,可以說是一部出色的生態動畫。
顧名思義,生態動畫,就是明顯具有生態意識的動畫片,比如《風中奇緣》《冰河世紀》《熊的傳說》《馬達加斯加》《小雞快跑》等。《風中奇緣》和近來的故事片《阿凡達》有相似的情節,其中涉及到白人和少數族裔之間的矛盾,倡導文化多元性,反思白人中心主義的危害。《冰河世紀》以史前時代的故事展現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弊端,表現人類與動物共生共榮的美好愿望,同時也表現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惡果,與《后天》等災難片主題相近,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馬達加斯加》等動畫片探索動物權利和動物解放問題。所有這些動畫片因為生態思想的介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食破天驚》可謂另辟蹊徑,重點思索人類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武器: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它可以傷害地球也可以拯救地球。弗林特的主觀意圖是好的,當鎮上的人們只能吃別人不愿意吃的沙丁魚,生活變得黯然無味時,他認為要解決吃飯問題,有一個辦法是最有效的:通過變異水分子結構而直接把水變成食物。他多次實驗沒有少惹麻煩,一次意外竟然獲得了成功。人們的需求太大了,吸入的云層太多,分子式改變的太多了,熱狗、漢堡越來越大,巨型食品越來越多,機器突破安全黃線超負荷運轉。隨著弗林特瘋狂地使用合成器,吸收的水越多,變異的可能越大,最終不僅出現了食品颶風,而且警察厄爾(Earl)的兒子卡爾還出現了垃圾食品中毒癥狀。更為嚴重的是,天空中的皮薩、食品雞、吉米熊橡皮糖、脆皮化生等食品都發生變異,有的甚至能有意識地攻擊人類。科學是近代以來人類生活中的怪獸,如果不加以遏制,必然導致不可挽救的災難。當弗林特乘飛車飛上天空希望通過取消密碼來終止機器活動,卻失手丟掉了取消密碼的U盤。20分鐘后天空就要刮起毀滅地球的食品颶風,紐約、巴黎、嘉峪關很快就要下起大型災難性的食品雨,全球著名景點、大型都市面臨襲擊。人類處于驚險的情境之中。所有這一切表明科學技術、基因突變技術、當代數碼技術控制了人類的生存和危亡。一旦出現差錯,后果將不堪設想。


好大喜功的鎮長是唯發展論、唯經濟增長論的代表,他越大越好的觀念直接催生了“科技食品”災難。科學技術的災難往往根植于人類的消費欲望,有了科學技術的支撐,人類的欲望變得越來越膨脹。大家都喜歡美食天氣,鎮上的人們原諒了弗林特先前的諸多怪異行為,開始讓弗林特點炸豆丸子、鱷梨、三味三明治、油炸圈餅、餡餅、吉米熊糖果、焦糖布丁、火雞、巧克力醬等各種食品。大街上吃不完的食品就用弗林特發明的垃圾處理器“眼不見”及時處理掉。警察厄爾不僅原諒了弗林特以前惹起的麻煩,而且在獨生子卡爾過生日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愛他還放下面子請求弗林特下點特別的雨:冰淇淋雨。《食破天驚》中鎮長是個貪吃的典型。鎮長要成為大人物,要成為偉大的鎮長,覺得小鎮太小了,不想做只有沙丁魚的小鎮長。從他逐漸變得龐大的體型還不忘口福之欲可以看出他的饕餮本性。他一邊吃著巨型漢堡、熱狗,一邊點著各種食品,要求弗林特給合成器發指令:軟心豆糖粒,西瓜,棉花糖,壽司,奶酪,漢堡,椒鹽餅干,雞蛋薩拉,草莓,棉花糖,皮薩,等等。弗林特意外的發明在他看來為小鎮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小鎮的發展立即從傳統沙丁魚旅游業轉向食品樂園的建設。鎮長的口號是:“科學科學科學,變大就好,越大越好,大家都喜歡大份的。”在鎮長的刺激下,弗林特開始瘋狂地發指令、不停地使用食品合成器,后來地面和合成器唯一的聯系也毀壞了。鎮長代表的技術觀受功利性世界觀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物欲至上價值觀所駕馭,與傳統漁獵及農業文明社會努力保持社群和自然環境的存續不同,“資本主義則高度重視謀利及與此相隨的效率、物欲、經濟增長等價值觀,并進而激發技術服務于這些價值觀,甚至不惜毀損地球。”[1]最終釀成生態災難是必然的。最為不齒的是,在危難之際他丟下大家,獨自乘船逃之夭夭,露出了自私自利的嘴臉。
《食破天驚》中弗林特和他父親之間存有矛盾沖突。他的父親是傳統生活方式的代表,經營著老式的漁具商店,影片多次展現他父親用傳統方法手工制作沙丁魚產品,也可以說是對老式生存方式的堅守,傳統文化觀念的守望。科技食品就如同窗口、鼠標、病毒、網絡一樣對老漁民來說太復雜、也太陌生。他不喜歡美食天氣,他一再提醒兒子這次成功只是個意外,要乘早關掉合成器。這條沒有展開的副線,給影片的生態內涵增加了豐富復雜、五光十色的背景,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美國動畫片單純而不簡單的緣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世紀之交我國生態電影逐漸崛起。總的來看,我國生態電影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自發時期,比如:《防治沙漠化》(杜昕汝,1984),《灰喜鵲》(徐真,1984)、《鹿鈴》(唐澄、鄔強,1982)、《夾子救鹿》(1985,林文肖、常光希),《邊城》(凌子風,1984)等,影片都自發地與生態意識沾邊,從中也可以發現傳統的生態資源和思想智慧亟需現代轉型。二是90年代的自覺時期,代表作品有《沙與海》(康健寧,1990),《大氣層消失》(馮小寧,1992),孫曾田的《最后的山神》(1992),《小象西娜》(吳天忍,1996)等等,生態思想主要停留在環保、科教、懷舊、弘揚主旋律等主要方面。三是新世紀的深入發展時期,出色的作品有《宇宙與人》(2000,忻迎一),《極地營救》(張建亞,2002),《可可西里》(2004,陸川),《天狗》(戚健,2006),《三峽好人》(賈樟柯,2006),《狼來了》(高峰,2010),《天賜》(2011)等,力爭以生態整體主義意識關注中國問題,生態意識明顯增強。中國生態電影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的社會現實,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生態動畫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成就微薄。像《喜洋洋與灰太狼》等動畫一改傳統狼羊勢不兩立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生態意識有所融入,但是仍然缺乏深層的生態倫理精神,像《冰河世紀》《食破天驚》等大眾喜聞樂見,把生態倫理思想和和本土主流價值,把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融為一體的杰作幾不可見,把電影制作與綠色產業鏈相結合也剛剛提上議事日程。我國具有豐富的、類似天上掉餡餅的民間想象和文化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也有對科學技術、數碼掌控的警覺,也有食品安全的自覺,也有古老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碰撞等豐富的中國經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生態動畫必將取得長足的發展。
注釋
[1][美]丹尼爾?科爾曼.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M].梅俊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