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有的攝影題材中,風景攝影是深受大家喜愛的攝影門類。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成熟,尤其在后期制作上,數碼技術有著傳統攝影無可比擬的優勢,數碼相機正快速、穩步地進入風景攝影的領域。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攝影愛好者都認為,拍攝風景其實很簡單,面對美麗的風景,只要按動快門按鈕,就能獲得一幅影像品質較好的照片。其實不然,手指按動快門固然容易,但是想要獲得一幅好的攝影作品可不容易。當我們站在高山之巔或是廣袤的平原之中,面對著群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湖泊等自然景物以及高聳的樓房、雄偉的橋梁時,我們除了視覺,還包括聽覺和嗅覺都活躍起來,調動身體中所有的感官,呈現出全感官互動的全息狀態。但是,最終照片的呈現方式只是一維的或者說是一個平面的視覺影像,如何把視覺以外的感官體驗保存下來,深化視覺經驗,是風景攝影所要研究的,也就是怎樣把風景拍得更美,使觀賞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眾所周知,風景攝影是一項十分普及的活動。當我們觀看某個景色時,視線會越過景色,有選擇地聚焦在最吸引我們的部分。由于景物投影到視網膜上之后,經視神經傳輸到大腦皮層,從而產生視覺印象。視野中雖然有一大片風景,但視覺經驗是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可能只注意到最迷人的細節,而忽略其他一切。相機“觀察”事物的方法與人們的眼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例如,相機并不像眼睛那樣把注意力集中于視野的中心,而是把視野內的一切景物都按大致相等的清晰度進行“觀察”,人們的眼睛只對整個景物精密的瀏覽,而相機通常是把全部景物如實地記錄下來。這就是兩者的區別所在。
風景攝影是攝影學科中非常有挑戰性的一個門類。也許有人覺得,只要到達某個美麗的地方,拿著相機按下快門,那就是在進行風景攝影了。其實不然,對于風景攝影來說,去到什么地方,遇見何種風景,并不是最重要的,攝影師的眼光與觀察的角度,深化視覺經驗,選取最佳的擷取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同樣的景物,不同的攝影人表現出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甚至相去甚遠。
如何深化視覺經驗?首先,拍攝風景之前必須先確定是什么抓住了你的注意力,不能從一開始看到景物的位置就拍攝,除非戲劇性的光線稍縱即逝,否則不然。正確的方法是拍攝者需要在四周來回移動取景鏡頭,選取最佳景致,把景物成分都融合起來,找到合適的角度。視覺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上下左右移動一下取景框,看到的影像就會有很大區別。常年的拍攝經驗告訴我們,優秀的攝影照片很少是從固定的風景眺望點拍攝的。
觀察拍攝景物的整個環境和形勢。當我們身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滿眼都是景物,最佳角度及如何取舍不是很容易能夠作出正確判斷的。為此,當你把照相機拿到眼前時,要考慮一下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是不是你滿意的風景。必須細致而耐心地,從各種位置和角度去研究。做到細致的觀察,不能疏忽最細微的地方,最后選取你認為最理想的角度去拍攝。因此我們選景是要相當細致的。五代時期的畫家荊浩說:“搜妙創真”。妙是指事物客觀存在,而搜則是指作者主觀的努力。我們都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獨特的本質,尤其拍攝大自然風景,首先對大自然要有深切的認知,然后熟悉和掌握它的本質,使其有效地重現于畫面中,進行合理的視覺深化。進行風景攝影創作是需要攝影家的眼力和經驗的,僅利用數字化的照相機把景物盡收鏡頭,很難拍出有內涵的好作品,充其量只能算是旅游紀念照而已。
自然界的景物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沒有一次日出或者日落是完全相同的。外界的風景瞬息萬變,畫家可以憑借想象把剛剛看到過的、或是曾經看見的以及頭腦中憑空想象的景物描繪在紙上,但攝影師不同,攝影師需要掌握時機,在景物轉瞬即逝之前將其捕獲。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它們的孕育、生長、花開花落,都會隨著季節性的春、夏、秋、冬和天時氣候的變遷而變化,因此即使是同一地點的風景景物,四季也會有不同的景色特點,就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俗話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大自然的云雨霜霧也是變幻莫測的,同時,一天中從早晨至黃昏,甚至到夜晚,景色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所以,我們既要表現大自然,又要能夠抓住具有典型性的風景,還要加以詳細地分析研究、深入了解,才能恰當并有效地把握時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我們進行正式拍攝前,事先必須要有個大致的構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對獨特的景物期待些什么。拍攝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對景物的選取,當然還要考慮到光照效果,因此,攝影師必須鍛練并提高自己對不同影調和明暗關系的敏銳的感覺,捕獲瞬間。綜上所述,符合了以上條件,就具備了區別于一般旅游照片的必要條件,更重要的是為誕生一幅好的風景作品做好了前期鋪墊。

圖1 壩上草原大峽谷

圖2 大連城市夜景
科學研究是拍攝新場景、新作品的關鍵。當我們余暇時,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多了解掌握各地的風土人情與自然風貌,也可以經常去圖書館或書店看一下這方面的畫冊和介紹,并且上網瀏覽相關信息,積累并深化視覺經驗。同樣一個地域風光,看看別人是怎樣拍攝此景的。這樣做可以啟發和拓展你的思維,勇于嘗試更多拍攝方法。比如說在哪個角度,用什么鏡頭,在什么時候,利用什么天氣等等。到了一個陌生環境,首先要與當地人多聊一聊,這樣會使我們較快地進入攝影創作狀態。深入生活,觀察熟悉拍攝對象,想要拍攝好的風景照片,對拍攝地研究之后,進行實地考察,四處走一走,去發現不同的有利拍攝地點。帶上指南針辨識方向,確定不同時間,太陽與被攝景物的相互位置。這里有個先決條件,就是事先必須對景物作充分的了解,并要深入地掌握景物的各類特點和情況。如圖1所示,金秋時節拍攝壩上草原的一處大峽谷,峽谷東坡層林盡染,美輪美奐,西坡光禿禿的,如果在上午去拍攝,只能看到一大片陰影。拍攝城市風景也一樣,如圖2所示。
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不同內容和特點,這一切都要經過詳細的觀察了解后,才能選擇出較好的題材作為我們拍攝的主題,才能確定每個景點應用的光線和采取的鏡頭角度。
風景攝影題材是很廣泛的,除了名山大川、森林原野和名勝古跡外,城市風景、及一切大自然景物等等都是可用題材。在拍攝前,首先要確定拍攝景物的主題,然后再考慮怎樣表現主題。這樣,在照片上才有中心內容,才能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意圖。任何一張沒有中心內容的照片,終究是經不住推敲的,也終是失敗的。正如一篇文章沒有中心內容一樣,使人棄之可惜,視之乏味。
攝影技術已進入到數字化時代,高科技的照相機使攝影入門變得容易。但是要想拍出精品佳作,單靠高科技的設備是做不到的。大家可能總是喜歡拍攝氣勢磅礴的風景,但路邊的一株小草,也可以拍得很精彩。只要你具有一雙明亮睿智的眼睛,洞察一切的能力,風景是無所不在的,現實的環境就是風景,身邊到處都是風景。
記得一位大師曾經說過:“藝術要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我們只有更加深入地貼近生活和體驗生活,細致選景、捕獲瞬間,深化視覺經驗,提升內涵,使我們具備區別于常人的視覺體驗,加之選取新穎的技術表達方式,來展現地球上那些特殊的、但常常被人們忽略的風景,這樣才能在攝影這個領域中脫穎而出,拍攝出有內涵、有深度的精品。
[1] 劉樹勇 , 光線 《攝影之友》雜志社2006(9)
[2] 張巖松, 王立慧,郝溪霞 《風光攝影》.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