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隱性采訪是指記者隱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訪目的,在被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素材獲取的一種采訪形式。這種采訪形式又被人們稱為“暗訪”,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評報道。
相較于顯性采訪,隱性采訪可以直擊新聞事實,洞悉新聞本質,有效抓住新聞真相,及時得到第一手新聞素材,對一些社會陰暗面及不正之風、違法亂紀現象有較強的震懾作用。因此,隱性采訪長期以來以其較強的現實感和可信度受到受眾青睞。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隱性采訪在被業界廣泛使用的同時,在理解上還存在著不少誤區。特別是一些新聞人,在使用一些常規手段不能達到采訪目的時,會不假思索地采用非常手段進行隱性采訪,而隱性采訪的濫用,不僅可能觸及道德甚至法律底線,同時,還可能因“暗訪”的使用手段過頻,使受眾對新聞真實度產生質疑,導致媒體的公信力下降。因此,隱性采訪雖然可以一針見血逼近新聞真相,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使用時稍不留神就可能“觸底”,使新聞報道偏離正常軌道。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在使用隱性采訪時,首要條件必須是要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既要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同時也要有效使用輿論監督手段,真實全面反映報道內容。隱性采訪的新聞一般社會關注度較高,報道時必須以求“實”求“真”為報道的基本準則,既要做到有的放矢,直擊要害,也要客觀真實,不故弄玄虛,不片面追求轟動效應,不為吸引眼球曝露他人隱私。進行隱性采訪時,新聞人必須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有可能侵犯他人合法權利和有悖社會倫理道德的現象,即使事件本身再吸引人,也應慎用隱性采訪。要將隱性采訪作為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手段使用,使用頻率必須降到最低,要避免因使用隱性報道過頻、過濫而產生不良后果。
隱性采訪與其他采訪形式相比,使用稍有不慎,就可能涉及一些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問題。如今一些新聞官司的普遍高發就說明了這一問題。所以,隱性采訪的使用必須嚴格遵守“硬性規則”,即所采訪內容必須是可信度及權威性都極高,且有利于公共利益但通過正常采訪又無法完成的采訪活動。只有在這種特定情況下,隱性采訪才可啟動,而且整個采訪過程必須謹慎細致,部署周密,無論采訪者的言行或采訪手段都必須嚴格規范在道德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要做到不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隱私,不侵犯婦女和兒童的合法權利。同時,使用隱性采訪,不得使用低俗化手段獲取新聞素材,不能為了滿足好奇心、獵奇心,把一些陰暗面當“賣點”展示給受眾。同時,進行暗訪時要注意與有關職能部門配合,盡量使報道積極向上,對社會風氣有良好的引導作用。
隱性采訪作為一種新聞采訪的特殊形式,在特定情況下采訪時,必須要把握一些特定的技巧和角度。
隱性采訪雖然能夠捕捉到一些原生態的新聞素材,但由于是“零距離”介入,記者會感同身受,有時會不可避免地對事件本身產生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就需要記者必須注意自己身份的界定,決不能有感就“發”做事件的參與者。要充當事件的記錄者和觀察者,保持清醒的目光和頭腦,在采訪中力爭還原新聞事實,而不是過度參與做事件的改寫者。
另外,隱性采訪還必須兼顧適度原則,嚴禁使用“誘導”或“暗示”手段搜集新聞素材。隱性采訪雖然手段特殊,但對新聞的真實性要求更加嚴格,采訪時工作手法必須嚴肅、嚴謹,特別在遇到所采訪的問題不明朗時,注意要用顯性采訪心理探求事件真相,不能為采訪而臆測新聞,更不能用“暗示”的手法試圖“誘導”真相。“暗示”和“誘導”只能使新聞事件走向發生重大偏差和變化,并影響新聞真實度的體現,情況嚴重時,還可能使新聞事件擴大,向不利社會安定團結的方向發展。
同時,隱性采訪不能“角色”越位。暗訪時,記者可以根據需要變換角色,比如充當消費者、普通市民等,但有的角色卻不能越位,像執法人員、政府官員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特殊身份的人員,記者如果“借用”這些身份將可能產生嚴重不良后果。另外,隱性采訪雖然是進行暗訪,但獲取新聞素材的手法也必須正當、合法,堅決不能使用非法的竊聽和拍照工具。關鍵的一點是,暗訪時記者對一些事件絕不能以身相試,比如色情、毒品等,否則就是以身試法,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隱性采訪揭露的都是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但目的絕不是為了抓把柄、打棍子,而是為了社會大眾的最根本利益。所以,隱性采訪要體現一個重要宗旨,即人本主義,報道時不能將人的隱私作為“炫耀點”,即便揭露、批評也要體現人文關懷,要以反映事件為主,涉及相關人物時要公正、客觀,要遵循道德底線。
現在一些新聞人,進行隱性采訪時,為了追求關注度,對一些丑惡事件曝光時,費盡心機將帶有刺激性、低級趣味性的東西挖掘出來展示給社會大眾,以滿足人們的窺私欲。這不僅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不當的嘲弄和污辱,還“娛樂”了新聞,使新聞缺乏嚴肅性。這種以達到某種目的進行的隱性采訪是不可取的,必須堅決杜絕。正確的隱性采訪應該是以尊重他人的人格為前提,通過人的行為反映社會上一些不良事件,從而達到糾正這些錯誤的目的,而不是以打擊人、揭露人為目的。進行隱性采訪時,必須緊扣報道主題,對于暗訪對象,即使對問題進行了揭露,也不能使用帶有侮辱性或貶損性的語言。要用善意的探訪去披露問題真相,情況允許時最好使用“最小傷害原則”。只要把問題講清楚,盡量避免揭露他人隱私,更不能傷害與事件無關的人,因為,這不僅是對新聞當事人的尊重,同時也是對整個受眾群體的尊重。

總而言之,隱性采訪作為一種特殊的采訪手段,必須要以法律和道德規范為準則,以真實客觀為底線。既要保障受眾的知情權,也要體現對人的充分尊重,整體采訪要有度,要體現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目的。只有如此,隱性采訪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才能真正“劍”指丑惡,為社會大眾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