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夏 陽
近幾年來,國內的創意產業方興未艾,隨著這個市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一些國內高校紛紛爭相創辦數字媒體藝術或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但是,由于各高校開設的專業名目略有不同,而且有的高校多次更換專業名稱或者同時設置了兩個專業,導致了該類專業成為一個名稱紛繁復雜的專業,令外行人乃至部分內行人眼花繚亂。為了學術研究的簡便,我們統一將這兩種名稱的專業稱為數字媒體專業。本文旨在梳理數字媒體專業的歷史源流,總結我國當前各高校開設該專業的基本情況,為數字媒體專業設置的改進提供一些參考。
根據教育部 1998 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該目錄正文中并無數字媒體相關專業,但《經教育部批準同意設置的目錄外專業名單》 中包含數字媒體藝術 (專業代碼 080623W)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代碼 080628S)兩專業。根據專業代碼說明,專業代碼后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專業代碼后帶“S”的表示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因此在專業設定之初,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普通目錄外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以下是我們根據教育部的相關文件,整理出的從 1999 年到 2010 年經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開設媒體技術(藝術)專業的高校的名單:

表一 1999—2010年經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開設媒體技術(藝術)專業的高校






注:備注中加有者為可按藝術類專業招生辦法招生的非藝術類本科專業。學校名稱加有“※”者為經教育部批準和確認的獨立學院。 ①本文數據來自于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edu.cn/,2011 年 10 月 12 日訪問。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自 1999年以來,我國共有 100 多所高校開辦了數字媒體專業,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第一家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浙江大學是第一家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高校。不過,上表中有一些高校的名字是重復出現的,例如南京郵電大學在更名前為南京郵電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在更名前為北京廣播學院,均重復出現;而中國傳媒大學、南京郵電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山東經濟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服裝學院、浙江傳媒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這 10 所學校既被批準設立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又被批準設立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更為特殊的是,北京郵電大學 2003 年開設了屬于工學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2 004 年學位授予門類由工學調整為文學,2007 年又調整為屬于工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變動多次;而作為北京郵電大學獨立學院的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也經歷了同樣的變動,2005 年開設了屬于工學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2006 年學位授予門類由工學調整為工學或文學,2009 年又被批準設置屬于工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每次調整均在北京郵電大學調整的兩年之后,這也反映了相關高校對數字媒體技術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認識搖擺不定,相對模糊,該專業的設置目前尚處于一個探索階段。
排除上文所列舉的重復設置專業的情況,截止至2010 年底,我國教育部共備案或審批同意 157 所高校設立數字媒體技術或藝術專業。這些高校分布于全國 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表二 數字媒體專業的地域分布

從上表來看, 擁有 10 所以上開設數字媒體專業高校的省、市、自治區有 5 個,分別是北京、江蘇、山東、廣東和浙江,共有專業 60 個,占全國總專業數的 38%。從這幾個省市的情況來看,除北京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外,其余四省均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這充分說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的省份,開設數字媒體專業的數量越多,數字媒體專業與地方經濟狀況密切相關。
此外,2005年 5 月 13日,科技部以國科高發字(2005)150 號文件批準北京、上海、四川成都、湖南長沙組建 4 個“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氐慕ㄔO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作為智力支持,從上表反映的情況來看,北京、上海、四川、湖南均擁有較多的開設數字媒體專業的高校,這為四大基地的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并且,數字媒體技術基地的設立也為相關高校的專業培養指明了方向。例如,根據科技部的規劃,四川成都基地定位以數字游戲為主要特色,包括網絡游戲、手機游戲、Xbox 游戲等。位于成都的四川師范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即專門以培養游戲人才為主要目標, 其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大量與游戲有關的科目,如游戲概論、游戲繪畫基礎、游戲場景設計、游戲角色設計、游戲特效、游戲策劃、游戲運營等。①http://jwc.sicnu.edu.cn/show.aspx?articleid=3183&type=1。2011 年 11 月 20 日訪問。
經統計,我們發現,僅被批準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高校 75 所;僅被批準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 70 所;先被批準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后被批準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 4 所,分別是南京郵電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和山東經濟學院;先被批準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后被批準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高校 7 所,分別是中國傳媒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北京服裝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和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明確顯示由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調整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高校 1 所, 即北京郵電大學。

表三 數字媒體專業名稱的比較

圖一 數字媒體專業名稱的比較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稍稍多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但相差不大,兩種專業大致各占數字媒體專業的一半份額。從兩個專業的教學內容、培養目標上看,兩專業的開設大同小異,區分度不明顯。如四川師范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被設定為:“本專業培養具備較高政治水平、理論素養、藝術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在數字媒體、影視機構、傳媒單位、宣傳和文化部門等從事游戲、網絡及新媒體的設計、創作、開發、教育、研究、管理等的高級專門人才?!雹賖ttp://jwc.sicnu.edu.cn/show.aspx?articleid=3183&type=1。2011 年 11 月 20 日訪問。而常熟理工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素養,掌握數字媒體設計與制作的基本理論及專業知識,掌握數字媒體核心技術,具有一定的藝術創意能力,從事數字媒體的技術開發與藝術設計、制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②http://zsb.cslg.cn/news.asp?id=278。2011 年 11 月 20 日訪問。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雖然兩類專業名稱略有不同,但實質上并無太大差異,這也是我們將兩類專業統稱為數字媒體專業的有力支持。
此外, 一些高校在備案或審批同意的名單中出現兩次或三次,對這些高校的數字媒體專業的設置情況進行研究也很有必要。我們總結出這些高校的具體名單如下:

表四 在備案或審批同意的名單中出現兩次或三次的高校

這些高校中,有的學校經審批后,現在同時設置了數字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技術兩個專業,如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既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又開設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也有高校經調整后僅開設了一個專業,如北京郵電大學經多次調整,目前僅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根據教育部 1998 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門類共有 11大類, 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和管理學。從表一來看,數字媒體專業可以被授予文學、工學和理學三個學科門類的學位,在實踐中較不統一。
據我們統計,在 145 所僅被批準開設數字媒體藝術或數字媒體技術兩專業之一的高校中,學位授予門類的分布情況如下:

表五 僅被批準開設一個專業的高校學位授予門類的分布情況-1
其中,有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授予工學學位;有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授予文學學位;有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授予工學學位;有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授予理學學位。

表六 僅被批準開設一個專業的高校學位授予門類的分布情況-2
在兩次或三次出現在備案或審批同意名單的高校中,除北京郵電大學之外,各高校數字媒體專業學位門類分布情況如下:

表七 除北郵之外的兩次或三次出現在備案或審批同意名單的高校學位門類分布
其中比較獨特的是,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自 2006 年后可授予工學或者文學學位。
此外,北京郵電大學的情況上文已述,該校 2003 年開設了屬于工學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2004年學位授予門類由工學調整為文學,2007 年又調整為屬于工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現在,該校僅開設授予工學學位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通過對我國 150 多所高校設置數字媒體專業的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發現,當前數字媒體專業設置的最大特點是專業設置的不統一和專業教學內容的大同小異。專業設置的不統一具體表現為:(1)專業名稱的不一致。有的高校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有的高校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但實際教學內容并無太大差異;(2)專業所屬學科的不統一。有的高校該類專業屬于工學學科,有的高校將其劃分為文學學科;(3)專業設置的多變性。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有十幾所高校經常調整專業名稱或學科性質,這一方面是由于該學科的不成熟,需要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調整,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學生選擇專業時眼花繚亂,亦不利于學校教學的正常進行。
因此,我們建議,今后數字媒體專業的一個改革方向就是,將目前的形式多樣而內容一致的數字媒體藝術和數字媒體技術兩專業予以統一規劃,可統一設置為數字媒體專業,在同一個學科名目下實現專業的快速發展,徹底改變目前形式和內容脫離的現狀。
作者名錄
1. 張莉,女,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2. 郝倩,女,中國政法大學法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3. 肖寶興,男,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4. 楊興培,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42/上海市萬航渡路1579弄8號樓1601室。
5. 黃彤,男,浙江師范大學民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員,321004/浙江省金華市二環北路3366號。
6. 劉昕杰,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610065/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 24號。
7. 楊暉,男,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610065/成都市一環路南一段24號。
8. 袁鋼,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9. 劉璇,女,中國政法大學 2009 級本科生,102249/北京市海淀區府學路27號。
10.李慧敏, 女,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副教授,1 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1.夏陽,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09 級法理學專業碩士生,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2.蘇桂梅,女,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3.景于,女,講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100191/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7號。
14.傅松濤,男,河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071000/河北省保定市五四東路180號。
15.閆廣芬,女,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300071/天津市衛津路94號。
16.許衍琛, 男,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博士生,3 00071/天津市衛津路9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