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麗(平頂山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宋福寶(平頂山市大禹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李尊勇(商丘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
汝州市滕口水庫建成于1978年,水庫位于汝州市蟒川鎮北汝河支流燕子河上,滕口村南300m處,距河南省暴雨中心魯山縣較近。該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綜合性利用的小型水庫,其防洪安全尤為重要。
大壩全長284m,最大壩高42m。控制流域面積44km2,總庫容785.06萬m3。主壩為漿砌石溢流重力壩,長154m,底寬32m。上下游壩面為2m厚的100#漿砌料石,壩體內部使用50#漿砌塊石填充,壩體壩基結合處為150#塊石混凝土。溢流壩段座落在河槽的中央。
滕口水庫壩址區域壩基地層主要為砂卵石(僅分布在河槽位置)和白云質灰巖,灰巖局部含有方解石巖脈,巖層節理、裂隙發育,表層風化破碎嚴重,灌漿成孔時壩基巖芯多破碎,局部巖芯獲得率低。右岸庫區有小溶洞,但不一定連通。
水庫壩址區內發育有多條與壩軸線斜交的張性、高角度正斷層和多組裂隙,沿斷層帶和裂隙面多有巖溶發育(該現象在非常溢洪道上揭露明顯)。
帷幕灌漿起點樁號為0+130,終點樁號為0+270,帷幕線長140m,與壩軸線基本平行。灌漿孔共布置兩排,上下游排間間距:1.5m,灌漿鉆孔按照“品”字形原則布置,鉆孔間距為2.0m。灌漿工作分漿砌石壩體灌漿和基巖帷幕灌漿。
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的涌水鉆孔深度、位置及通道情況說明見表1。

表1 發生涌水鉆孔深度及涌水位置表
通過以上鉆孔所揭露的滲流通道,封閉或敞開鉆孔,壩后涌水量均無明顯變化。可見,已發現的幾處滲漏段只是壩下四通八達的滲漏通道其中的一部分。滲漏通道的規模可見一斑,滲漏通道對于水庫的危害性不可估量。
通過三角形量水堰檢測壩后涌水流量,約為600~800m3/h。
后壓:在壩后涌水點位置建造“蓋板”。首先用土工布覆蓋在涌水點位置,上壓蓋2m厚砂礫石、混凝土層,并預留排水孔。從而起到增加滲徑、降低滲流的作用,增強了灌漿堵漏的效率和質量。前封:主要有填筑反濾料、化學灌漿和灌注水泥水玻璃砂漿3個步驟。
架設填料管路通至孔內滲漏通道位置,泵送水流作為動力攜帶不同粒徑機制碎石填充通道形成反濾層。首先填充適量大粒徑機制碎石(10~20m m),再填充小粒徑機制碎石(5~10m m),直至機制碎石無法填充為止。當碎石填充效果不理想時,填充碎干海帶、麻刀等以增強反濾層的反濾效果。
反濾料填充完畢后,灌注水溶性聚氨酯,利用聚氨酯遇水快速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堅韌的固結體,化學穩定性高,強度高,韌性好等特點。進行大的滲漏通道的初步封堵。
水溶性聚氨酯初步封堵后,再進行水泥水玻璃砂漿補強灌注。首先壓灌水固比為1∶2的水泥砂漿,根據灌注情況,通過孔口雙液灌注管路在壓灌水泥砂漿的同時灌注水玻璃,實現雙液灌漿。
一是,在上游排Ⅱ、Ⅲ序灌漿孔施工時壩體沒有滲流現象發生,試段水泥單耗下降顯著,說明灌漿防滲效果明顯;二是,水庫除險加固后,壩后滲流明顯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