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勇(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附廓水庫位于貴州省黔西縣洪水鄉,大壩加高擴建后是以灌溉、縣城及沿線村寨供水為主、兼有縣城防洪、發電功能的綜合水利工程。
水庫所在野紀河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左岸的一級支流,主源發源于金坡鄉老溝頭,水庫壩址以上集水面積87.6 km2。設計流域內多年平均氣溫13.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5℃,最熱月7月平均23.1℃,極端最高氣溫35.4℃,極端最低氣溫-10.4℃。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2.0%,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2.9 m/s。多年平均降水量985.8 m m,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288.4 m m。
水庫始建于1957年,次年建成蓄水后經1959年、1960年兩次洪水,大壩壩基壩身漏水嚴重,后于1963年10月完成了大壩的加固。1996年6月30日,水庫左壩肩下游部分岸坡段發生滑坡,1997年對其進行了固結灌漿、修建抗滑擋墻等處理措施,1999年8月,經專家對水庫進行安全鑒定,確定為三類壩。2003年對大壩進行了除險加固處理后,水庫方可正常運行;2010年12月,附廓水庫加高擴建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水庫加高前正常蓄水位1268.8 m,相應庫容為1190 m3,校核水位1269.82 m,相應庫容1230萬m3;水庫加高擴建后正常蓄水位1273.8 m,相應庫容為1956 m3,校核水位1276.01 m,相應庫容2380萬m3。
大壩樞紐由大壩、溢洪道、取水管、沖砂底孔、廠房等主要建筑物組成。砌石重力壩在原壩體基礎上進行加高,左、右岸設重力墩及副壩,壩頂高程1276.5m,最大壩高34.9m,壩頂長258.368m,壩頂總寬6.5 m(副壩頂寬4.5 m)。
溢洪道為壩身表孔溢流,布置在河床中部,共設2孔,每孔凈寬4 m,堰頂高程1270.3 m,溢流堰用W ES曲線接直線段,而后采用反弧段挑流消能。
原取水口布置在右岸壩身,進口底板高程1247.0 m,孔口為2孔,閘門孔口尺寸為0.6×0.6 m。原沖沙底孔布置在溢洪道右側,總長29.08 m,進口底板高程1242.5 m,設0.6×0.6 m平面檢修閘門一扇。原廠房布置在右岸,屬于地面式廠房,受大壩加高影響拆除的廠房外墻需重建,但不移動水輪發電機。
大壩樞紐布置圖見圖1。

圖1 附廓水庫大壩加高擴建樞紐布置圖
原壩體材料部分為石灰砂漿、水泥粘土砂漿、水泥砂漿砌塊石。
加高部分壩體材料從壩體材料的適應性、經濟性、施工簡捷性等多方面綜合選擇,可選擇的材料有水泥砂漿砌塊石、混凝土、細石混凝土砌毛石等。水泥砂漿砌塊石具有與原壩體材料性質相似的特點,但施工速度較慢,而且造價較高。混凝土材料施工簡便,但其材料力學性質與原壩體材料力學性質差異較大,不利于壩體變形相容,而且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措施比較復雜,其溫度場和應力場趨于穩定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而帶來對老壩體及新、老壩體結合面的不利影響,此外,混凝土造價也比較高。細石混凝土砌毛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與原壩體材料性質相近,變形相協調,砌筑速度快,且具有造價低的優點。因此,選擇C10細石混凝土砌毛石作為大壩加高的主要材料。
3.2.1 原壩體體型
原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軸線為拱形),壩頂高程1269.3 m,建基面高程1241.6 m,壩頂寬3 m,壩底寬21 m,最大壩高27.7 m,壩頂長度190.6 m。壩體上游面底部坡比1∶0.04,下游坡1:0.75,壩體廊道斷面型式為1.5 m×2.25 m(寬×高)的城門洞形。
3.2.2 大壩加高體型設計
大壩加高設計仍采用單圓心單曲重力壩(壩軸線為拱形),因水庫是黔西縣城唯一的供水水源,施工期間要保證縣城供水,且水庫已運行多年,上游庫內有大量泥沙淤積,放空較困難,故加高方式采用后幫式加高。非溢流壩段標準斷面建基面高程為1238.6 m、溢流壩段標準斷面建基面高程為1240.6 m。
壩體標準斷面按重力壩斷面設計,上游面不考慮加厚壩體,壩頂上游面垂直加高,下游壩坡設計為1∶0.8,溢流壩泄槽段堰面與非溢流壩下游坡面齊平。大壩加高后壩總長258.4 m,其中拱形壩段長165.8 m,壩頂寬6.5 m,壩底最大厚度30.708 m,最大壩高34.9 m,壩頂高程1276.5 m。詳見下表1。

表1 壩體幾何(拱形部分)特性表
3.3.1 壩體分區材料
原壩體上游面設170#混凝土防滲墻,頂厚1 m,底厚1.8 m,沿高程降低方向逐漸變厚,坡比1∶0.04;防滲體下游壩體主要為石灰砂漿砌塊石,頂厚2m,下游坡1:0.75。加高部分壩體采用預制C15混凝土塊作為壩下游護面,預制混凝土塊尺寸為0.5×0.3×0.2 m。
3.3.2 新老壩體結合部位的處理
壩體加高前對原壩體下游面拆除成階梯狀(臺階高1 m,寬0.75 m,尖角切掉成斜面)并將壩體表面松動和碎石沖洗干凈,同時在新舊壩體之間設置錨桿以提高粘接強度,每個臺階設置錨桿1根(間距1 m),排距2 m,錨桿采用φ25鋼筋,根長4 m,深入原壩體2 m,另外再澆筑一層厚度為30 cm的C15混凝土以加強新老壩體結合面的粘結力。
3.3.3 壩體防滲及分縫止水
1961年對大壩進行加固中,在上游面增設混凝土防滲墻,混凝土標號為R170,經復核,正常蓄水位加高5 m后混凝土防滲墻抗滲性能仍然能夠滿足現行規范防滲要求,因此,壩體防滲體在原混凝土防滲墻的基礎上直接加高至壩頂。防滲材料選用C20混凝土,抗滲標號W 6,抗凍標號F100,厚0.8 m,防滲墻與砌石體間設置錨拉鋼筋,錨筋為φ18,長1 m,與水平面成30°夾角,插入砌石體50 cm,錨筋間、排距為1.5 m,呈梅花型布置。新建防滲墻每隔15 m分縫,縫寬2 cm,縫間采用銅片止水,新老防滲墻間也用銅片止水。加高后的壩型仍延用重力壩,加高部分壩體沿弧線方向每15 m壩段分縫,縫寬2 cm,不設止水,新老壩面間的集水可以從縫間排出。
3.3.4 壩體排水
原壩體在防滲墻下游3 m處設置有垂直排水管,直徑150 m m,間距2.5 m,另外,在1244.1 m高程設置有水平排水管排水,但2003年大壩除險加固灌漿時,部分漿液進入排水管中,導致排水管堵塞失效。因此,加高設計中重新設置豎向排水孔,豎向排水孔直徑150 m m,間距2.5 m,深入壩基10 m。施工時,從壩頂鉆孔至廊道,再鉆至壩基,從而使承壓水通過豎向排水孔滲入廊道,再由廊道內三角堰下的排水孔排出。
大壩加高后,新老壩面間如有滲水,會給大壩安全帶來一定隱患,設計考慮在新壩體結合面處設置水平排水管向下游排水。排水管共設3層:第1層排水管中心高程為1249.00m,第2層排水管中心高程為1259.00m,第3層排水管中心高程為1269.00m,排水管徑φ50 m m,間距4 m。
3.3.5 壩頂結構
壩頂寬6.5m,壩上游側設C15鋼筋混凝土防浪墻,厚0.3 m,按照壩頂超高計算確定防浪墻高程為1277.7 m,墻體凈高1.2 m;下游側設有φ50鋼管欄桿,凈高1.2 m;壩頂鋪C15混凝土路面,厚0.15 m。
壩基經處理后應具有足夠的強度承受壩體的壓力,同時應具有足夠的整體性和均勻性,以滿足壩體抗滑穩定的要求和減小不均勻沉陷。設計中將加高部分的壩體挖至弱風化中上部,并清除破碎巖體,再采用C15混凝土墊層回填,厚0.8 m,為使基礎更加完整可靠,對基礎進行固結灌漿,間、排距3 m,呈梅花型布置,孔深8 m,進尺1804 m。
根據地質勘察資料,2003年除險加固時,壩體已作過壩體補強及壩基防滲帷幕灌漿處理,水庫在現狀條件下,壩、基肩巖體已基本無滲漏現象,透水率小于防滲控制標準5 Lu,說明除險加固后壩體防滲是可靠的,故壩基部分只考慮固結灌漿,利用原帷幕而不考慮新增防滲措施。大壩加高后,水庫正常蓄水位達到1273.8 m,壩兩岸基礎高于原正常水位1268.8 m,且庫首兩岸局部可能產生裂隙性滲漏以及繞滲,因此,設計考慮通過單排防滲帷幕灌漿對其進行防滲處理,防滲控制標準:透水率q<5 Lu。
防滲帷幕線路的選擇原則:防滲布置選擇了接弱透水巖體。左岸防滲帷幕長284 m,右岸防滲帷幕長321 m,單排灌漿孔距多數為3 m,設計灌漿總進尺13035 m,其中有效進尺5591 m,無效進尺7444 m。
根據壩體材料的適應性、經濟性、施工簡捷性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選擇細石混凝土砌毛石作為大壩加高的主要材料,從而保證加高部分壩體的物理力學性質與原壩體材料性質相近,變形相協調。大壩加高擴建壩體防滲、庫首防滲結合原壩體除險加固的實施情況,從而減少壩體防滲、庫首防滲工程量。
新、老壩體間澆筑一薄層混凝土并采用錨筋連接,加強了新、老壩體整體協調性,從而改善了壩基應力狀態。在不放空水庫的前提下,大壩采用后幫式加高設計保證了縣城的供水需求,為省內其它類似工程提供了工程經驗。
[1]貴州省水利廳主編.砌石壩設計規范(SL25-2006).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主編.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范(SL319-2005)[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3]周建平,鈕新強,賈金生.重力壩設計二十年[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