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玲
(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
企業融資行為是一種典型的代理問題,融資過程的本質是外部投資者將資金委托給融資企業生產經營使用。外部投資者之所以愿意提供資金的使用權,主要是依賴于借款企業還本付息的承諾,這種承諾能夠保證外部投資者的利益不受損失,并且這種承諾的生效依賴于外部投資者對企業的信任[1-5]。信任的產生和延續需要有穩固的投資者利益保障機制。然而在涉及到投資者權益保障問題的研究時,傳統金融理論更多的關注股東權益的保護,債權人權益保障問題一向是一個被現代公司金融理論所忽視的領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正常情況下債權收益并未與企業的實際經營業績掛鉤,只有在企業無法支付到期債務或發生其他違背債務契約條款的情況下才會觸發部分控制權由借款者向債權人的轉移,因而傳統的股東治理理論便忽略了債權人在融資過程中的風險問題,從而也忽略了對債權人權益保護問題的關注。然而,2006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債務成為理論界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債務問題儼然成為世界經濟的關鍵詞,與債務風險休戚相關的債權人權益保障問題便顯得尤其重要。
根據債務契約理論債權人權益受到侵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委托代理關系導致信息的不對稱,進而產生債務代理成本。信息不對稱在外部投資者投資前后均會存在,當進行對外融資時,企業控股股東和管理者作為內部人往往比外部的投資者擁有更多有關企業價值和投資項目收益流預期方面的信息,同時由于企業內部人與債權人的收益函數存在差別,內部人就存在通過侵害債權人的利益而使自己獲益的動機,因此掌握足夠的真實信息是債權人對借款企業實施有效監督的前提條件。我國之所以出現大量的違約和逃廢債務的事件,主要是因為債權人不能及時了解借款企業的最新情況,我國企業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程度的加劇,使得債權人的權益就越來越得不到保障。
在我國制度背景下,債權人作為外部利益相關者,其了解企業真實狀況的主要途徑便是企業提供的定期外部財務報告。財務報告所反映的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債權人的決策是否會產生偏差。然而財務報告是否能夠勝任作為債權人主要決策依據的職責呢,這一問題的答案不容樂觀。Lev(1999)認為財務報告所反映的會計信息的有用性越來越差,究其原因是由于公司業務類型的變化使得收益的定義和計量披露出現了問題,財務報表反映的收入與支出之間的配比關系不同步性使得會計信息越來越不透明。他建議利息相關者不僅要關注財務報表的信息,同時要關注公司的披露的公告以及財務分析師出具的報告。然而,在我國新會計準則頒布以前,對企業重要財務信息的披露要求并不具有強制性,而且我國財務分析師的發展狀況也與西方存在差異,企業提供的財務報告依然是債權人的首要評價對象。
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為債權人權益保障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新會計準則實現了會計理念從資產負債表觀→收入費用觀→資產負債表觀的回歸,會計理念的這一根本性變化使得會計目標從受托責任觀變為決策有用觀。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大量引入,使企業財務報表的賬面價值更能夠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有利于債權人更好地了解企業價值的變化,降低違約風險,進而降低債務代理成本[6-11]。因此,本文以新會計準則對信息不對稱程度的降低為切入點,研究新會計準則對債權人權益保障的影響,以及對企業的債務融資行為的影響等問題。
我國新會計準則的變革其實質是在考慮我國制度背景的情況下與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的全面趨同。Barth等.(2008)認為采用了國際會計標準的公司盈余管理更少、更及時確認損失,并且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更強。Djate等(2009)、Clarkson等(2008)通過分析認為IFRS的采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Chen(2010)發現在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后公司使用了更多的利潤平滑并且對較大損失的確認更加及時。Ettredge(2005)認為披露質量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對公司未來現金流量預測的準確度。Kosi(2009)認為IFRS的使用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財務信息的可比性。汪祥耀和葉正虹(2011)也認為按照新會計準則編制的會計信息能夠及時地反應企業的真實經濟狀況。陸正華(2011)以2004—2010年的數據為樣本,發現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提高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減少了經理人對長期性應計利潤的操縱。劉永澤(2011)通過對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后企業實施情況的分析發現公允價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財務報告的信息含量。相關的研究結論證實了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加強了企業財務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了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西方有大量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債權人保障機制進行了探索。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將企業定義為有一些投資項目及其產生的收益組成的集合體以來,債權便被認為是企業除股權之外取得資金的另一種途徑,然而他們認為借債還錢是理所應當的,并沒有考慮債權人權益保障問題。Jensen和Meckling(1976)委托代理理論的提出,使得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存在的債務代理關系進入主流經濟學家的視野。接下來的研究大多以契約理論為視角對債務進行研究(Smith and Warner,1976;Hart,2001)。這些研究共同關注的問題便是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如前所述,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降低了股東與債權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因而本文認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可以對債權人的權益保護產生積極的影響。
財務報告披露規則從收入費用觀向資產負債表觀的回歸極大地提升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的本質就是將客觀存在的企業的真實收益狀況通過財務報告進行表述。雖然財務報表按期進行報告并反映企業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但其外延卻涵蓋完整的已經完成的生產經營決策和管理決策對企業當期及未來各期的影響,以展現企業未來整個生命周期的財富效應。本文基于一個簡單的模型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假設某企業在期初的資產負債表中僅有貨幣資金(Fund)、存貨(Stock)、長期資產(Lasset)和負債(Liability)四個項目。假定企業當年僅有一筆銷售業務,單價為Price,數量為Sale,除此以外再無其他交易。同時假定在資產負債表觀下對企業的存貨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對長期資產則采用重置成本計量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另外還需要對一些相關參數進行定義:
Cs為存貨的期初的單位賬面成本,
Vs為存貨的期末單位公允價值,
Cl為長期資產期初的單位賬面成本,
Vl為長期資產的期末單位充值成本,
dL為長期資產的年攤銷率,
K為負債的年利率(假定其在核算期內為一常數),
Revenue為收入,
Expense為費用,
ΔFund為資產負債表觀下貨幣資金期末與期初估值變動額,
ΔStock為資產負債表觀下存貨期末與期初估值變動額,
ΔLasset為資產負債表觀下長期資產期末與期初估值變動額,
ΔLiability為資產負債表觀下負債期末與期初估值變動額。
那么在資產負債表觀下核算的收益(Income)與收入費用觀下財務報表列示的收益(Profit)的核算等式如下:

通過以上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在資產負債表觀下會計信息反映的收益不僅包括了企業當期的收益,而且涵蓋了企業當期的經營活動帶來的未來期間的財富效應。因而相較于收入費用觀,資產負債表觀下會計信息提供的收益是更接近企業真實收益的全面收益信息。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使得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更真實地體現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降低了債權人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由于收益函數的不同,股東與債權人兩者之間存在沖突。本文基于一個簡單的還款博弈模型,分析會計準則變革帶來的信息不對稱情況的改善對債權人權益保護的影響。假定債務契約采取標準債務合同的形式,并且股東能夠獨占支付利息后的所有剩余收益。在假定沒有稅收的情況下,按照債務契約的約定,企業每期向債權人償還的本息金額合計為B,企業當期的收益現金流為f。如果在信息完全對稱的情況下,不存在任何代理成本,那么借款人便會最大程度的按承諾還款,除非企業的收益現金流f小于應償還金額 B。此時,股東的收益 Yb就表示為:Yb=Max{0,(f-B)},債權人的收益就表現為Yr=Min{B,f}。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只有企業的股東清楚企業的實際收益現金流f的大小。那么股東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便有動機故意向債權人傳遞錯誤的信息F,并且F≤f。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借款人在取得借款后,不會虛增利潤。這時如果債權人想獲得企業真實現金流收益的信息就必須花費一定的信息收集成本e。
新會計準則實施前,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債權人因為要額外支付信息成本,因而其最大收益下降為(B-e)。此時債權人的收益函數表現為:

從債權人的收益函數可以看出只要企業公布的收益現金流F不低于(B-e),那么債權人就不會清算企業。這時企業的股東就可以借助信息成本e的存在進行策略性違約。也就是說借款企業會通過宣稱自己的收益是F(F≤f),使得債權人只能取得Max{(B-e),F}的收益,而股東為此而得到的額外收益可以{B-Max[(B-e),F]}。那么要使收益流最大的F的值為(B-e),也就是
F=argMax{B -Max[(B -e),F}]=B -e
因而,股東所得到的額外收益達到最大值,并且等于信息成本e。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由于準則導致的企業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有所降低,因而債權人為了得到企業真實狀況的信息而需要付出的信息收集成本也有所降低,此時信息成本為(e-Δx),債權人的收益函數表現為:

此時股東的額外收益就減小為(e-Δx),而不再等于原來的信息成本e。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與會計準則變革前相比,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改善了債務人與企業之間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債權人通過企業提供的外部財務報告能夠對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進行更好的了解和評估,從而進行債務契約的設計以及借款后的監督活動,對債權人的權益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債權人權益保護情況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債務違約風險的發生,降低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由于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產生的債務代理成本,對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融資約束現象會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我國的融資市場中存在嚴重的股權融資偏好,與Myers(1977)提出的優序融資理論存在嚴重的偏離,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我國融資過程中債權人權益保障的不完善。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起到積極作用,隨著新會計準則的不斷推進實施,我國的融資市場會越來越健康。
[1] Lev B,Zarowin P.The Boundari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How to Extend Them[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9,37(2):353 -385.
[2] Barth Mary E,Landsman Wayne R,Lang Mark H.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6(3):467 -498.
[3] Chen Huifa,Tang Qingliang,Jiang Yihong.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ndard in accounting quality: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2010,21(3):220-278.
[4] ML Ettredge,SY Kwon,DB Smith.The impact of SFAS No.131 business segment data on the market’s ability to anticipate futur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3):773 -804.
[5] Kosi U,Florou A.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mandatory IFRS adoption for debt financing[J].Working Paper,2009.
[6] 汪祥耀,葉正虹.執行新會計準則是否降低了股權資本成本——基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1,3:119 -128.
[7] 陸正華,李瑞娜,鐘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否有效改善了會計信息質量[J].財會月刊,2011,32:6 -9.
[8] 劉永澤,孫翯.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2):16-22.
[9] 張鵬.債務契約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10] Myers S C.Determinant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5:147 -175.
[11]佘曉燕.財務報表重述公司審計質量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