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良庚,姚進忠
(集美大學,福建廈門 361021)
一所高校,只有全體教職員工都以校為家,人人站在學校主人翁的位置上,想學校發展之所想,急學校發展之所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學校方能很好克服各種障礙,發揮各種優勢,彰顯學校的活力與生機。因而,黨領導下的學校工會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作用,把教職工的思想統一到學校發展的思路上;把全校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下文稱“三性”)充分調動起來,共同發力,努力完成和實現學校的近遠期規劃和目標。為此,集美大學工會為了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三性”,更好地為實現學校“十二五”規劃做貢獻,特開展了專題調查。
本次調查總共發出問卷210份,收回問卷202份,經篩選,有效問卷為178份,占總問卷的89%,符合問卷統計要求。下面從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分布、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崗位分布和專業分布等方面介紹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從性別來看,比例均衡。178份有效問卷中,男老師為81人,占總數的46%;女老師為97人,占總人數的54%。
從年齡分布來看,比例適當。調查對象中35歲以下的年青教職工有69人,36~45歲為55人,46~55歲為50人,56歲以下4人。
從學歷結構來看,基本符合學校教職工的學歷結構分布。178位參與調查的教職工中,大專學歷的有8人,占4%;本科學歷的有84人,占48%;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有55人,占31%,博士研究生學歷有31人,占17%。
從職稱結構來看,在178份有效問卷中,高級職稱的教職工有22位,占12%;副高職稱的有63位,占36%;中級職稱的有56位,占31%;初級職稱的有37位,占21%。
從崗位分布來看,教學員工占了大多數,符合我們學校的教職工的崗位分布。178人中有104位從事教學工作,49人從事學校行政工作,20人為輔導員,1位工勤人員,4位其他崗位。
從專業分布來看,從事學科由多到少分布為:文科的占總人數的42%,工科的占總人數的32%,理科的占總人數的16%,藝術的占總人數的6%,農林的占總人數的3%,其他的為1%。
通過上面的6個方面的分析可知,參與本次調查的教職員工各種結構比例基本符合集美大學的情況,調查的結果能較好反應各個年齡階段、各個學歷和職稱的教職員工的基本想法,具有代表性。
關于問題一,教職工認為“學校為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現“十二五”規劃做貢獻,需要抓緊、抓好或解決的問題”(問題中的各項僅供參考,可以選擇多項,也可以另外填寫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共列出8個選項。從調查結果來看,根據關注的熱度排序,選擇福利待遇問題的有155人,選擇職稱評聘問題的有121人,選擇教學的考核問題的有84人,選擇專業發展與建設問題的有80人,青年教師深造相關問題有70人,然后依次是科研的考核問題、教學設施改善問題、人才引進問題。
關于問題二,“您在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調查結果看,排第一的為科研課題申請難,有57人;排第二的為工作負擔太重,有56人;排第三的為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困難,有55人。
關于問題三,“教師在生活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調查結果看,排第一的為經濟收入低,有120人;排第二的為工作壓力大,有67人;排第三的為子女成長與發展問題,有44人;排第四的為社會保障少,有31人。
關于問題四,“教職工對于教學與科研在高校教師的考核中所占比重的看法”,認為教學與科研并重的占52%,科研重于教學的占27%,認為教學重于科研的占10%。過半數的人認為教學與科研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關于問題五,現在住房的選項中,有53%的教師住在商品房,22%的教師住在學校的過渡房,13%的教師住在保障房,9%的教師住在自己租的房子里,可見教師的住房還是有保障的。
關于問題六,教職工子女上學的問題,認為最大問題是學校選擇性少,占43%;第二位問題是培養資源有限,占22%;第三位問題是入學難,占13%。
關于在教師認為學校鼓勵青年教師考博應該著重解決什么問題一題中,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減少工作量,以提供充足的備考時間,占23%;排第二的為協助解決在職與脫產,占22%;并列第三的有考取博士后的課程承接問題與就讀期間的待遇和生活保障問題,占16%。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影響集美大學教職員工“三性”發揮的因素主要有教職員工的民生問題、教學科研的發展問題、青年教師的深造等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助推集美大學內涵式的發展。
建設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是高校教育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師的知識素養、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目標的需要和根本保證。因此,在“十二五”期間,要始終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教職工隊伍建設的首位,認真履行教育職能,抓好“三育人”活動載體建設,正確引導廣大教職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工會可以大有作為。一是要發揮工會的教育職能,了解教工的所需所想,結合實際需要,不斷改進活動方式和內容,為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搭建適宜的學習、交流平臺。二是要發揮工會的信息傳遞便捷的功能,隨時把活動主題和相關內容及時傳遞給每一位教工,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人員組織協調工作的基礎。三是要發揮開展文體活動的優勢,與行政各部門通力合作,更為有效地開展活動,并使其得以延續[2]。工會應該開拓思路,通過各種活動把實現教職工個人的奮斗目標與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結合起來,激發教職工的“三性”;應大力表彰和宣傳模范教師的先進事跡,發揮好榜樣的示范和引導作用;應創造良好的學校軟環境,為助推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創建良好平臺。
高校的民生問題,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為教職工的學習、工作、生活及發展營造環境、創造條件、提供服務。關注高校民生,為落實學校“十二五”規劃提供動力,離不開教職工主體的參與,更離不開工會作用的充分發揮。我們主要可以通過維護教職工的政治民主和維護經濟生活合法權益,來落實高校民生問題。
1.高校工會是高校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群眾組織[3]。它作為教代會的工作機構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群眾性優勢,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發揮教代會的載體作用,積極推進教代會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切實落實教代會的各項基本職權,達到代表和維護教職工具體利益的目的,努力使教職工的合理要求在學校重大決策和改革方案中得到體現,暢通表達和維權渠道,維護教職工的政治民主權益。我們要充分調動教職工的“三性”,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參與和攜手解決學校的發展難題,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
2.關注民生、維護教職工的經濟生活等合法權益。目前,在學校人事制度改革中,職數的問題使得一部分老師面臨評聘問題;另外,由于物價上漲和學校財政困難,學校教師待遇的改善面臨著新的困境。面對這些問題,工會應該站在學校全局的角度,疏導和幫助教職工端正態度,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利益調整,與學校共度難關。還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在尊重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科學地做出決策,解決問題,既積極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又保護和維護廣大教職工的利益不受損害。在這樣的特殊的時期中,工會一定要盡力為各類有特殊情況和困難的教職工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增強教職工的集體意識,為學校的發展做出全力的貢獻。
教學和科研是高等學校兩個支柱,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的兩個基本職能,共同形成了一個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系統。教學和科研反映了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反映和決定著學校在社會的地位層次高低,影響和決定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的前途。我們必須也可以通過充分利用黨委和行政賦予的資源和手段,為培養教職工的教學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搭建多元化平臺,為學校落實“十二五”規劃和提高教職工“三性”做出貢獻。
因此,在工會工作中應始終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注意挖掘工會組織的教育、維護職能的作用,采取各種措施,圍繞教學科研中心開展工作和活動,發揮好為教學科研、技術創新等各方面的服務和推動作用,激發廣大教職工的創造激情與活力,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4]。具體的做法:(1)營造科技學術交流活動氛圍。(2)形式多樣地開展“創建學習性組織,爭當創意型、科研型、專家型、學者型教職工”活動。(3)開展創新課題研究,推動學校各領域全面的技術創新。(4)搭建服務平臺,進一步拓展專家人才的發展空間。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骨干力量,業務水平又是青年教師最為重要的素質之一。集美大學通過鼓勵青年教師深造是促進青年教師業務水平提升、增強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高校工會,應該努力從多個角度幫助青年教師搭建自我提升實現職業理想的平臺。針對這個問題,工會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為青年教師消除各種后顧之憂;如何提高青年教師在職學習期間的生活待遇;如何解決青年教師學成返校后的各種福利保證。
在學校特殊的發展時期,工會要立足實際,抓住重點,開拓性、創造性地進行相關的助推工作,為教職工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培育教職工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的價值觀,增強教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從而為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1] 向雪春.高校工會開展群眾性活動載體建設的思考[J].工會論壇,2011(1):58.
[2] 閆雷.高校工會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作用[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1):69.
[3] 彭浪.關注民生:新時期高校工會工作的主題[J].工會論壇,2009(1):36.
[4] 黃銘國.高校工會在教學科研和技術創新中的作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