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增杰 陳淼鑫 楊存悅 上海海關學院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結算中所面臨的風險明顯加大。一方面,金融危機使得世界各大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遭到世界評級機構的資信降級,從而導致使用信用證做進出口貿易結算業務的企業因為銀行的資信下降而面臨無法及時收匯,甚至是收不到匯的風險;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使得各國的信貸行業緊縮,外國進口商從銀行獲得融資的難度也因此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外國進口商出于自身商業利益的考量,開始放棄成本較高的信用證方式,轉而采取一些遠期或承兌匯款的結算方式,將交易的風險與損失轉移給我國的出口企業。
面對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結算帶來的影響,正確面對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新趨勢,及時適應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新潮流,對提高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際貿易傳統的結算主要采用電匯(T/T)、托收(Collection)和信用證(L/C)這三種方式。其中,電匯方式在實際國際貿易結算中主要分為兩種情況,即“前T/T”和“后T/T”兩種。電匯方式最大的優點在于速度快、手續簡便、手續費低,其中“前T/T”對出口方十分有利,主要適用于進口方向出口方預交的定金以及特別緊俏貨物的交易;“后T/T”是出口方給予進口方提供的一種信貸,因此對進口方十分有利,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國際買方市場上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托收業務主要有付款交單(D/P)和承兌交單(D/A)兩種情形。托收和T/T方式一樣,都是以商業信用為基礎。出口方能否收到貨款,主要取決于進口方的信用,因此使用托收方式對進口商較為有利。在采用承兌交單,或在遠期付款交單情況下,進口商甚至可以利用信托收據先把單據借出,占用了出口商資金,較大程度地調動了進口商的積極性;而在信用證的結算方式下,由于銀行充當了買賣雙方的保證人,緩解了雙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以其獨特的優勢被出口商視為是一種安全可靠、風險相對較低的結算方式,因此曾是全球國際貿易中出口方的首選結算方式。據統計,在20世紀60—70年代,全球進出口貿易額的85%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證方式來結算的。
國際貿易傳統的三大結算方式各自的優勢和風險在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通過表1,我們可以發現:T/T業務程序簡單、手續費較低,但必然對進出口雙方中一方的資金和風險負擔不平衡。如果是采用前T/T,出口方的資金占用最少,風險承擔也最小,是一種對于出口商最為有利的結算方式,最受出口方歡迎;反之后T/T對進口方最為有利,進口方最為青睞。信用證業務程序最為復雜,手續費也最高,但總體上對進出口雙方所提供的保護比較平衡,特別是它和T/T以及托收相比根本性區別在于是一種建立在銀行信用基礎之上的結算方式,在進出口雙方無法通過商業信用結算方式達成一致時,往往成為進出口雙方的首選方式。因此,在進出口交易中,不可能存在一種完美的結算方式能夠絕對最大限度地同時保護雙方的利益,進出口雙方只能在風險和利益中盡可能去權衡,獲取一種相對完美的結算方式。

表1 傳統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對比分析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進出口貿易中,信用證方式一直是被廣泛使用的結算方式,甚至至今我國大多數“國際貿易實務”教科書仍將信用證方式作為進出口結算的首選方式。信用證的結算方式通過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給出口商穿上了保護衣,因此深受我國許多出口商的青睞。據統計,在20世紀末,信用證方式曾經占我國出口結算的80%以上。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已在全球貿易中逐步形成,出口競爭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單憑商品本身的優勢(品質、包裝、價格)占有市場已不能完全滿足競爭的需求。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導致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世界賣方市場競爭形勢更加嚴峻,在這一背景下,國外進口商在和我國出口企業洽談合同時往往會更多地提出有利于他們的結算方式,而以往被我國出口商情有獨鐘的信用證結算方式只能越來越多地被放棄,因此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電匯等結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以上海為例,在2007—2010年期間,電匯使用率占到了50%以上,并且呈現出突飛猛進之勢,而信用證的使用率卻連年下降,2009年和2010年更是下降到只有29.6%和25.2%。顯然,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電匯等結算方式已經成為我國、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出口結算的主流方式。據有關資料統計,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的信用證使用比例早已降至10—20%,其中北美和歐盟分別只有11%和9%,并且還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大多數貿易結算采用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貨到付款、預付貨款和托收方式(表2),并通過出口信用保險等其他管理方式來進一步降低交易的風險。

表2 全球各區域間常用的支付方式

圖1 2005-2011年中國保理業務量趨勢圖
國際保理是保理商為國際貿易賒銷方式提供的出口融資、銷售賬務管理、應收賬款的收取及買方信用擔保融為一體的金融服務。它既是一種短期的貿易融資方式,又是一種新型國際貿易結算方式。近些年來,由于全球貿易中買方市場的逐步形成、國際貿易慣例規則的制訂以及電子通信在商業領域的運用等因素的出現,國際保理作為服務于進出口商的有效競爭工具在全球貿易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被進出口商所認識和接受,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結算領域主要的結算方式之一。特別是在當前的國際貿易市場環境下,它已成為推動一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動力。在歐美發達國家,國際保理業務非常盛行,已被外貿企業廣泛使用。我國自從1992年推出國際保理業務以來,成為全球保理業務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增長,巨大的國際貿易量為開展國際保理業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FCI(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統計,自2008年起,我國的出口雙保理業務量連續4年位居全球首位,2011年,國內保理總金額為2299.52億歐元,國際保理總金額為449.18億歐元,保理總金額達到2748.7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圖1)。隨著我國保理服務產品逐漸豐富,目標客戶日趨廣泛,出口保理業務必將成為企業防范國外買方風險的利器,為中國外貿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保駕護航。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隨著外貿風險的逐漸加大,在進出口貿易中,進出口商使用單一的結算方式的情況越來越少,大多數情況下往往根據需要,例如不同的交易商品,不同的交易對象,不同的交易做法,將兩種以上的結算方式結合使用,既有利于促成交易,又有利于安全及時收匯。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的組合運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信用證與T/T相結合,或信用證與托收相結合;或托收與T/T相結合,前T/T與后T/T相結合,甚至托收與保理相結合等等。通過國際結算方式的組合運用使買賣雙方各自承擔一些結算風險和費用,實現買賣雙方利益的平衡,從而有利于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結算方式,促進貿易便利開展。因此,國際貿易結算組合方式日趨增多,被越來越多的進出口商所采用。
隨著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更新,國際結算方式正朝著電子化、無紙化深度發展。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是SW IFT的使用。這個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連續運轉的電腦系統具有自動儲存信息、自動加押、核押、以密碼處理電文、自動將文件分類等許多功能。依賴這個通訊網,各國銀行之間能快速傳遞信息,高效率地處理國際銀行間的資金清算。為加快國際結算電子化、提高結算的效率,中國銀行于1985年率先正式開通SWIFT,隨后中國所有可以辦理國際金融業務的國有商業銀行、外資和僑資銀行以及地方銀行紛紛加入SWIFT。目前,僅中國銀行每日SWIFT發報量達4萬多筆,采用SWIFT方式進行收發電報已占到全行電訊總收付量的90%?,F其分行都建立起SW IFT網絡,實現了國際結算部分業務自動化處理。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程度的深入推進,為推動國際貿易結算更高效、便捷地向電子化、無紙化縱向發展,進一步降低國際貿易結算風險,新一代貿易與結算合一的系統BOLERO.NET,已在全球出現并開始運行。毫無疑問,BOLERO帶來了一場貿易電子化革命,它為提高國際貿易時間效率、提高安全性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減少欺詐、消除貿易障礙作出了巨大貢獻。
面對國際貿易結算發展的新趨勢,建議政府、商業銀行和出口企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應對:
首先,政府要強化服務職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和信用體系,努力建立國際保理等業務發展所必需的信用信息系統、高功效的支付系統、信息管理系統,由于建立這些系統投入很大,一般銀行、企業難以完成,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支持。通過這些信息系統的建立,可以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從而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同時,政府要通過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出口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敢于接受并大膽采用新型的結算方式。其次,政府應加快國際結算系統建設步伐,努力提供一個統一、安全、高效的現代化電子網絡國際結算平臺,實現各商業銀行的網絡資源共享。最后,政府應根據《UCP600》、《URC522》、《國 際 保理慣例規則》等國際慣例的有關規定,努力完善相關法規,加快相關業務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加快相關業務的標準化和系統化管理,從而為推動我國國際貿易結算的發展營建一個安全、寬松的外部政策環境。
首先,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開展國際貿易結算業務新模式。根據客戶需求的多樣性,積極創新、豐富國際結算產品,目前可以以國際保理業務為重點加強自身建設和發展,提升國際保理產品的品牌和企業對國際保理業務的認知度,進而促進國際保理業務的推廣與運用。其次,隨著融資工具的日益變化和創新,供應鏈融資代表了貿易融資未來的發展方向,它是為O/A作為支付手段而創立的一項綜合性服務方案,供應鏈融資平衡了買賣雙方的利益,成為今后貿易融資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對供應鏈融資的研究,以推動供應鏈融資在我國的發展。最后,加大國際結算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隨著國際貿易結算向電子化、無紙化方向深度發展,特別是BOLERO電子貿易結算網絡的興起,國際結算開始了一場新的革命。為迎接這一挑戰,我國應加大對符合新時期要求的國際結算人才培養的力度,特別是組織專才對BOLERO法律體系、交易結算規則進行深入研究,為我國銀行、貿易商盡早融入到這一潮流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是對新建立貿易關系的客戶,為保證自己的安全收匯,建議出口企業將信用證支付方式作為結算方式的首選。如果對方拒絕接受采用信用證進行結算,則可考慮采用其他商業結算方式,但首先出口企業應全面、認真調查進口企業的資信情況、經營能力和經營作風,并在此基礎上妥善制定授信額度、控制成交金額與交貨進度。二是對于資信情況良好的客戶,在當前國際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出口企業不應固步自封,可摒棄信用證,而采用T/T或托收等方式,同時要注意將不同結算方式相結合。比如,當對方提出采用“后T/T”來結算貨款時,可以考慮將“前T/T”和“后T/T”結合起來使用,50%采用“前 T/T”,50%采用“后 T/T”,這樣對于進出口雙方需要承擔的資金和風險相對平衡;當對方提出按托收方式來結算貨款時,盡量采用D/P,若采用“D/A”托收貨款時要從嚴,除非進口人的資信特別良好,收匯確有把握,原則上不能接受。三是出口企業應積極利用國際保理這一新型結算方式促進外貿出口并增強自身風險防范能力。鑒于當前國際保理蓬勃發展的態勢,出口企業應主動提高對國際保理業務的認知,加強自身的信用意識和信用建設,同時慎重選擇國際保理商。最后,出口企業還應利用出口信用保險來控制收匯風險。目前,出口信用保險已成為各國政府促進外貿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也是出口企業防范收匯風險、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當前日益復雜的出口形勢下,我國出口企業應積極通過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業務降低出口風險來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應是一個新的途徑。▲
[1]匡增杰.論金融危機對我國貿易結算方式的影響 [J].商業時代.2009(33):40.
[2]朱文忠.國際結算最新發展趨勢與對策 [J].國際經貿探索.2009(12):47.
[3]傅波,潘朝順.從國際結算的發展趨勢談提高出口企業競爭力[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73.
[4]周勁.我國國際結算方式電子化的現狀及趨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6):132.
[5]匡增杰.發展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探討 [J].對外經貿實務.2008(11):60.
[6]石磊,沈根榮.進出口業務中的電匯結算方式探討[J].國際商務研究.200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