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關于此病流行的報道。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本病,以后全國十多個省市均有散發和暴發流行。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各地每年夏秋季局部流行和散發病例不斷,其中重癥手足口病和并發病可導致患兒死亡,引起社會和家長極大的恐慌。
今年由于氣候等方面的原因,全國許多地區兒童患手足口病的病例都在增加。因此,做好預防和及時診斷治療,是防止本病暴發流行的最重要措施。
認識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最常見的病原體是柯薩奇A組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KV71)。本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患兒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絕大多數普通型患兒可治愈,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膜炎、肺水腫、脊髓灰質炎樣麻痹、循環障礙、昏迷、休克等。重癥患兒多由KV71引起。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病,在夏秋季多發并流行,容易與許多同期以發燒、上呼吸道感染、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兒急疹、風疹、口唇皰疹、皰疹性口炎、帶狀皰疹等疾病相混淆。普通型手足口病,在流行時早期診斷并不困難,但在散發時就要與上述疾病認真加以鑒別。
手足口病的癥狀體征特點
多數患兒突然發病,發燒多在38℃左右,手、足、口、臀四個部位有丘疹和皰疹,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疹內液體較少,不痛、不癢、不結疤。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初起為粟粒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紅暈,主要位于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有發生,從而影響食欲。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例無發燒,皮疹表現不典型,僅在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無皮疹病例,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對極少數臨床診斷困難的患兒,要確診時必須具有下列檢測結果之一:
腸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
分離出引起本病的腸道病毒;
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等引起本病的腸道病毒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在實際應用中,對普通型及癥狀輕微患兒,臨床可以診斷的,就沒必要進行上述檢查。
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只要沒有并發癥,進行對癥治療,隔離2周,適當休息,給予有營養清淡的飲食,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患兒很快就會痊愈。
排除與之混淆的其他疾病
水痘 3歲以下多發,發燒第一天即出現疹子,軀干處較多,四肢手腳心少見,疹子是丘疹、水痘、結痂、脫痂老少四代同時存在。
皰疹性口炎 發病年齡6個月~2歲,發高燒,1~2天后口腔黏膜出現小水泡,破潰后形成淺潰瘍,上有黃白膜樣滲出物,局部疼痛、流涎等。
風疹 幼兒急疹發病年齡6個月~2歲,患兒耳后淋巴結大。低燒,熱退后出疹子。
其他還有帶狀皰疹,疹子呈帶狀分布,劇痛;丘疹性蕁麻疹不發燒,與過敏有關,有瘙癢;不典型麻疹為充血性斑丘疹,無水皰。
早期識別重癥非常重要
及早就醫,及時診斷是治療的先機。對3歲以下患兒,持續高燒不退,精神差、嘔吐、肢體抖動或無力、易驚、煩躁不安,呼吸快、不規則、有暫停,脈快、脈弱,手腳涼,出冷汗,要盡快去醫院就醫。重癥患兒分為重型和危重型,主要出現神經系統、呼吸及心血管系統受累的癥狀,易與其他病毒所致的腦炎、腦膜炎、肺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暴發性心肌炎混淆。
對有可能在短期內發展為重型和危重型的患兒,要密切監控,并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積極搶救,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避免出現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