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大腸癌高發
最近召開的“第八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透露,我國大腸癌發病率由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10萬增長到目前的56/10萬,升速約為每年4.2%,遠超2%的國際水平。
本次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主任秦新裕教授分析認為,大腸癌發病率迅速上升與居民生活方式變化有關,如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不合理膳食,缺少運動以及超重肥胖增多等因素。
早期發現的大腸癌經手術切除治療后,患者5年生存期的比率可達90%以上。“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在臨床上有50%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或在治療過程中發生肝轉移,此時若不進行有效治療,患者的生存期僅為9.6個月。”秦新裕介紹說。
鑒于我國大腸癌發病高峰年齡較西方國家早10年的現狀,專家建議4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都應定期篩查;患有潰瘍性結腸炎、腸腺瘤等大腸疾病的患者,應該積極治療;有家族性結腸癌或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史等大腸癌高危人群,應定期去醫院咨詢檢查。大便隱血試驗、腸鏡檢查等是早期篩查的有效手段。
(衛文供稿)
意外跌倒是老年人第一死因
意外跌倒已成為65歲以上老年人群的第一死因。根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本市戶籍人口中因跌倒致死的有1 983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87.1%,粗死亡率達77.9/10萬,相當于每天有4.7個老年人因跌倒而死亡。
2004年,上海市率先在長寧區試點開展老年人跌倒預防項目,以社區為基礎,對家居、樓梯、小區等周邊環境跌倒風險進行評估和改善,并采取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和老年人鍛煉指導等多方面綜合干預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使老年人跌倒發生率明顯下降。被衛生部列為全國傷害跌倒防制指標體系研究的試點項目,其開發形成的“防跌倒”相關技術也被列入衛生部2011年發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中。
目前,老年人跌倒干預項目已在上海市黃浦、閘北、嘉定、寶山、青浦等區相繼開展,目的是通過對55歲以上老年人群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掌握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并逐步建立綜合干預的多種模式,使項目區老年人跌倒發生率下降。
(衛文供稿)
糖尿病增加中風危險
美國科研人員在最近出版的《中風》雜志上撰文稱,新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是中風的高危人群,其發生中風的危險是普通人的2~4倍。
研究人員對3 300名受試者進行了為期9年的研究,目的是試圖找到糖尿病與中風之間的聯系。研究開始時,受試者中有22%是糖尿病患者,有10%是糖尿病前期患者,但都沒有中風史。研究期間有244人罹患中風。研究人員排除了其他可導致中風的因素,如年齡、吸煙、運動、心臟病史、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中風的危險明顯高于其他受試者。
研究人員呼吁,人們應當從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多吃蔬菜和水果,堅持運動,控制血壓和血糖,積極預防糖尿病和中風的發生。
(楊光平編譯)
高脂食物降低男性生育能力
美國科研人員最近在《男性生育雜志(網絡版)》上撰文稱,一項小規模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攝入高脂食物的男性,會導致其精子數量減少,降低其生育能力。
研究人員把99名受試者按其日常脂肪攝入量分為3組,研究結果發現,攝入脂肪最高組的受試者,與攝入脂肪最低組相比,其精子總數平均低43%,每單位精子計數低35%。精液中精子總數和每單位精子計數是衡量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指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男性每次射精的精液中至少應有3 900萬精子總數,每毫升精液中至少應有1 500萬精子計數。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結果提示人們,改變人們的不良飲食習慣,有可能提高其生育能力。研究人員稱,男性在日常飲食中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有益于提高精子的數量和質量。
(楊光平編譯)
“好”膽固醇不一定對心血管有益
許多人認為,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好”膽固醇,其水平增加能促進心血管的健康。但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對這一說法提出了疑問。發表在最近出版的《柳葉刀》雜志上的這項研究稱,“好”膽固醇水平高必然會降低患心臟病發作的機率,這一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該研究使用了一種名為孟德爾隨機化的方法,對遺傳了已知可以促成高水平HDL的基因變種的人的心臟病發作機率進行了對比。按照一般常識,這些人出現冠狀動脈血栓癥的機率較低,但對近1.25萬名有心臟病史的人和超過4.1萬名健康人的情況進行研究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研究人員指出,該研究結果表明,某些提高HDL膽固醇水平的方法并不能降低患心肌梗死的機率。如果用藥物提高HDL膽固醇水平這樣的方式進行干預,有時還可能產生副作用。與此相比,“壞”膽固醇仍然是心臟病風險的準確指標。
(方留民編譯)
濕熱空氣也會誘發氣喘
并非只有干冷空氣會誘發氣喘,美國全國兒童醫院與美國肯塔基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近出版的《美國呼吸道與急重癥照護醫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濕熱天氣也可能會使輕度氣喘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等癥狀。
研究人員對6位輕度氣喘患者、6位健康人進行了實驗。氣喘患者年齡介于21至26歲,健康人年齡則介于19到46歲。研究人員運用儀器制造不同溫度、濕度氣流,請這些自愿者對著氣流呼吸4分鐘,并要求他們大口喘氣。
研究人員在實驗前、實驗16分鐘后測量了自愿者的呼吸道阻力,以及實驗前后的體溫、心跳、動脈血壓與血氧飽和度。結果顯示,輕度氣喘患者一旦接觸濕熱空氣,呼吸道阻力就會立即增加,咳嗽不停;健康人則沒有任何反應。但是,患者若在實驗前先使用氣喘用藥,就不會出現呼吸道收縮現象。
美國全國兒童醫院心肺移植計劃醫學主任唐·海斯說:“多數人都知道干冷空氣容易誘發氣喘,但氣溫上升也會影響呼吸道功能,氣喘患者往往忽略這點。”研究人員指出,當氣溫上升時,呼吸道感覺神經就會變得比較敏感,濕熱空氣會刺激呼吸道感覺神經,進而引起氣喘癥狀。如果氣喘患者在接觸濕熱空氣前適量服用氣喘藥,就可預防呼吸道肌肉收縮,并增加肺部空氣流量,以舒緩不適癥狀。
(方留民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