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穎 王玉梅 費偉民 (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25)
癡呆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癥狀(BPSD)泛指癡呆患者的感知覺、思維、心境和行為障礙,正是癡呆的這些癥狀決定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方向多注重于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的改善,相對于其認知功能,BPSD是可以治療的〔1〕。癡呆各亞型BPSD是否有差別尚無定論,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阿爾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癡呆(VD)患者BPSD的異同點,為其在社區中進行干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本社區的癡呆患者,其中AD和VD各30例。AD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81.93±5.62)歲,MMSE評分(14.57±5.00)分;VD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78.60±5.97)歲,MMSE評分(17.20±4.46)分。全部病例應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進行初篩,得分均<24分;AD病例Hachiski缺血指數<4分,并符合ADRDA-NINCDS診斷標準;VD病例Hachiski缺血指數>7分,符合NINDS-AIREX診斷標準。排除嚴重軀體疾病、其他原因所致癡呆和其他精神疾病。兩組之間男女比例、年齡、MMSE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內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影像學資料、診斷,由受檢者一級親屬提供。采用AD行為癥狀評定量表(BEHAVE-AD)、Cohen-Mansfield激惹性問卷(CMAI),每項均按嚴重程度分為1~7分,分數越高程度越重。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或χ2檢驗。
2.1 AD、VD組 BEHAVE-AD發生率、嚴重程度比較 BE-HAVE-AD量表評定結果顯示:AD、VD兩組的行為紊亂發生率均為最高且無顯著性差異,AD組焦慮與恐懼發生率明顯高于VD組,但嚴重程度VD組較AD組重;行為紊亂嚴重程度AD組明顯重于VD組。在偏執與妄想觀念、幻覺、攻擊行為、日夜節律紊亂、情感障礙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上兩組無明顯差異。見表 1,表 2。

表1 BEHAVE-AD量表發生率比較〔n(%)〕

表2 BEHAVE-AD量表嚴重程度比較(x±s)
2.2 AD、VD組CMAI量表激惹發生率、嚴重程度比較 CMAI量表評定結果表明:VD組亂走、無目的游蕩的發生率明顯高于AD組,但嚴重程度相似。AD組試圖出走的嚴重程度明顯重于VD組,但發生率無差異。AD、VD組在攻擊行為、語言性攻擊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上無明顯差異。見表3,表4。

表3 CMAI量表激惹發生率比較〔n(%)〕

表4 CMAI量表激惹嚴重程度比較(x±s)
癡呆患者的臨床表現除認知缺損癥狀、神經癥狀和社會生活功能減退外,多達70%~90%的癡呆患者在其疾病病程的一定時間會出現 BPSD,住院患者的 BPSD高達100%〔2,3〕。癡呆患者的BPSD是在認知障礙背景下心理因素和大腦神經生化學相互作用的結果〔4〕,本組資料中的AD、VD患者均呈現出不同類型的BPSD,行為異常突出,情感障礙發生率高,可見其問題的嚴重性。癡呆患者的BPSD給社會、家庭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應予以高度重視與研究。
Cohen等〔5〕發現AD與VD組病人之間BPSD的程度與類別大致相似。但是本研究應用BEHAVE-AD量表和CMAI量表,觀察AD、VD兩組患者,發現AD組行為紊亂、試圖出走嚴重程度較重;焦慮與恐懼發生率較高。VD組焦慮與恐懼的嚴重程度較重;亂走、無目的游蕩的發生率較高。本研究結果提示AD、VD患者的BPSD各有不同的特點,在焦慮與恐懼的發生和嚴重程度上具有特點,可能與患者當時自知力尚存有關;但在偏執與妄想觀念、幻覺、攻擊行為、日夜節律紊亂、情感障礙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上無差異,與較多研究結果一致〔6〕。
由于繼發于膽堿能系統的損害,單胺類遞質相對升高,造成患者出現躁狂或類躁狂癥狀為BPSD表現,可能可以解釋AD組行為紊亂、試圖出走嚴重程度較重的原因。有研究發現,腦梗死后腦組織兒茶酚胺濃度明顯變化,特別是第四腦室底橋腦的前外側的藍斑、下丘腦及杏仁核等部位損害,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下降,中縫核及藍斑尾部受損會影響5-HT濃度,與情緒障礙有關,這可能是VD患者情緒障礙突出的原因。
本研究結果顯示VD患者的焦慮、恐懼程度較嚴重,AD患者行為紊亂程度較重,兩組患者都存在偏執與妄想觀念、幻覺、攻擊行為、日夜節律紊亂、情感障礙。因此,針對患者不同的BPSD特點進行心理疏導及藥物治療,將會取得更好的療效。總之,關注和重視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特征,對癡呆BPSD的診斷、治療、預后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1 Hinchcliffe AC,Hyman IL,Blizard B,et al.Behavioral complications of dementia-can they be treated〔J〕?Int J Geriar Phychiatry,1995;10:839-47.
2 Black W,Almeida P.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and burden of care〔J〕.Int Psychogeriatr,2004;16(3):295-6.
3 鐘 華,李建華,沈鑫華.阿爾茨海默病行為和精神癥狀及相關因素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09;21(3):172-5.
4 Hayashi Y,Ishida Y,Inoue T,et al.Treat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Alzheimer-type dementia with Yokukansan in clinical practice〔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2010;34(3):541-5.
5 Cohen D,Eisdorfer C,Gorelick P,et al.Psycho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J〕.J Gerontol,1993;8(6):225-60.
6 陳紅芳,邵慧軍,陳一萍.血管性癡呆患者神經精神癥狀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0;10(3):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