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培 王武亮 鄧克紅 袁 博 王晨陽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01)
婦科惡性腫瘤早期行放化療及手術綜合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但部分患者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尤其老年患者,腫瘤體積巨大,并且伴隨陰道出血情況較嚴重,腹腔淋巴結轉移等原因喪失了手術的最佳時機。放療及化療對高危、晚期腫瘤的老年女性患者,療效欠佳。因此隨著放射治療學的發展,介入治療對于婦科惡性腫瘤的患者,尤其是不能夠直接進行手術或不能耐受放、化療及放、化療后再次復發的患者,是一種微創并且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對婦科子宮惡性腫瘤行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就診的27例宮頸癌患者,按照國際婦產科協會(FIGO)臨床分期〔1〕:宮頸癌Ⅰb期3例、Ⅱa期7例、Ⅱb期11例、Ⅲa期1例、Ⅲb期4例、Ⅳ期1例;子宮內膜癌8例。其中,宮頸癌Ib期3例患者婦科檢查宮頸病灶在5 cm左右。患者年齡56~75〔平均(63.86±7.48)〕歲。所有病例均經過CT或MRI,婦科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手術前局部組織病理活檢,手術后常規病理檢查結果提示婦科子宮惡性腫瘤;以陰道不規則出血,陰道分泌物異常,腹部墜脹及下腹疼痛為主要癥狀。全部患者術前均無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礙。介入前手術3例,藥物化療5例,其余均未行治療。
1.2 治療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在右側腹股溝韌帶中下0.5 cm處,選用4~5F Cobra導管經右側股動脈行穿刺插管,插管成功后,進一步在左側髂內動脈注射造影劑進行造影,明確患者左側子宮動脈走行方向,將導管順利插入左側子宮動脈后注入造影劑造影,使腫瘤區域明確顯影,將腫瘤組織的供血血管和正常組織的供血血管明確區別開來,將導管插入腫瘤組織的主要供血血管內,注入預先計算好劑量的化療藥物后,注入超液態碘化油及明膠海綿顆粒行栓塞術,栓塞完全后再次行造影檢查。化療方案以卡鉑為主,再聯合其他化療藥物,如平陽霉素、絲裂霉素、阿霉素、5-氟尿嘧啶(5-FU)、博來霉素。栓塞劑用超液態碘化油及明膠海綿顆粒。右側栓塞化療方法同左側。術后對癥治療下腹部不適、發熱及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WHO腫塊消退標準〔2〕:CR為腫瘤組織完全消失,PR為腫瘤組織體積明顯縮小50%以上,IMPR為腫瘤組織體積明顯縮小50%以下,NC為腫瘤組織的體積無明顯變化;P為腫瘤組織體積出現增大的現象,并且在介入治療后至手術時,又有新的病灶發生。
2.1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結果 所有患者在病變區域均可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腫瘤染色,出現不同程度增粗、迂曲的腫瘤組織供血血管。腫瘤組織的新生血管也可以在部分患者的DSA中出現。
2.2 療效觀察 (1)所有病例介入治療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腹不適、惡心和嘔吐癥狀,都在對癥治療后3 d~1 w緩解或消失。(2)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陰道出血均停止,異常分泌物減少,疼痛癥狀逐漸緩解或消失,其他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緩解。(3)術后35例患者復查彩超和婦科檢查,腫瘤消退總有效率可達42.8%。其中27例宮頸癌患者腫瘤明顯縮小12例,腫瘤近期消退有效率44.4%;8例子宮內膜癌患者腫瘤明顯縮小3例,腫瘤近期消退有效率37.5%。(4)22例患者在術后7~15 d,根據病情行根治切除術,術中見子宮呈缺血狀,術中出血少,手術切除病灶較容易,提高了手術安全性、徹底性,減少術后復發和轉移的概率。13例患者術后癥狀好轉后出院,未手術患者按療程化療。見表1。

表1 婦科惡性腫瘤介入治療結果(n)
3.1 介入治療的優勢 目前,子宮惡性腫瘤的治療仍以手術和(或)化療為主,對于早期子宮惡性腫瘤患者的療效較好,但是中晚期或者局部晚期患者的療效欠佳。尤其是老年女性,本身對手術及全身放化療的耐受能力下降,術中組織可能出血量較大,預后較差。近年來,隨著血管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國內外學者提出運用子宮動脈栓塞化療術治療子宮惡性腫瘤。
髂內動脈是大部分婦科惡性腫瘤的血供來源,行右側股動脈穿刺插管成功后,明確其走形,灌注適當劑量、濃度較高的化療藥物至雙側髂內動脈或雙側子宮動脈,與現在常用的靜脈化療比較,對腫瘤組織的殺傷力、緩解臨床癥狀、治療后的毒副作用、腫瘤細胞的轉移和復發率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并且有研究表明,經盆腔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可使盆腔組織內藥物濃度較外周血高4~22倍,對瘤體殺傷作用更強〔3〕,抗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病灶發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淋巴結轉移概率減小。此外,超選擇性子宮動脈化療栓塞術后,栓塞劑可以明顯延長化療藥物在腫瘤組織里的消退時間,能夠有效阻斷腫瘤的供血血管,造成腫瘤組織缺血、壞死,從而減小腫瘤體積、使腫瘤細胞發生變性凋亡等。栓塞術后,可以明顯減少手術當中的出血量,使手術順利進行,腫瘤組織局部化療可有效殺滅瘤體周圍的微小病灶,從而使期別較晚、不能夠手術的患者重新有手術機會,并且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提高。
3.2 介入治療后的處理 介入治療惡性腫瘤的作用是暫時的〔4〕,在栓塞劑吸收后,子宮動脈發生復通或者盆腔血管側支循環建立以后,殘存的癌細胞就能夠得到新的發展,因此對于獲得手術機會的患者必須行手術治療。因為手術可以清除腫瘤病灶,使患者的局部復發率或者轉移率降低。
3.3 介入治療及并發癥 婦科子宮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具有療效較高、副作用少、微創等特點,但也有并發癥不容忽視,除了插管、造影化療及栓塞劑導致的常見并發癥以外,栓塞術后會有一部分患者出現子宮缺血,引起不同程度的下腹部疼痛,對癥治療后多在3~7 d緩解。如果盆腔動脈被廣泛栓塞后,膀胱壁、皮膚、臀肌可能會發生壞死,甚至可能發生脊髓、坐骨神經和股神經的損傷。超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可以減少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及化療產生的不良反應。
介入治療婦科子宮惡性腫瘤創傷小、安全性較高、療效較佳,且副作用較少,對提高近期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有一定的價值;但遠期的臨床療效、術后存活時間及生活質量能否提高,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樂 杰,謝 幸,豐有吉.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61-2.
2 王志強,李 濤,鄧兆旭,等.58例婦科惡性腫瘤行介入治療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5):136-7.
3 張麗武,馬秋英.宮頸癌血管栓塞介入治療29例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4):638-9.
4 張 建,胡 興,孫亞軍,等.子宮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宮頸癌33例臨床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2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