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云
慢性鼻竇炎(Chronic sinusitis,CS)即慢性鼻-鼻竇炎,是指鼻與鼻竇黏膜的慢性炎性反應。其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鼻塞、鼻漏、面部疼痛(主要出現脹滿感或壓迫感)、嗅覺減退甚至消失等,嚴重時還可造成呼吸障礙。慢性鼻竇炎為臨床上耳鼻喉科常見的病癥之一,具有發病原理較為復雜、病情反復、病程較長等特點,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為患者及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1]。現將2009年2月~2011年2月河北省邢臺市眼科醫院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選擇88例慢性鼻竇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藥物治療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齡(52.4±3.5)歲,平均病程(18.2±2.8)年;綜合治療組47例(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齡(51.2±4.1)歲,平均病程(19.3±1.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另外,所選定患者在本此研究前病情都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且無任何感染、心血管疾病、心衰及手術史等,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降脂藥及抗氧化劑類藥物。
1.2 治療方法 在進行針對性的藥敏試驗之后,藥物治療組采取常規的抗生素藥物治療,如頭孢類和奎諾酮類藥物等。并輔以類固醇激素、粘液促排劑、減充血劑和抗憂郁類藥物治療。綜合治療組除給以藥物治療組相同的藥物治療外,另外還輔以鼻竇鏡手術治療,并同時做好清理術腔及鼻腔、鼻竇的沖洗等護理。藥物治療組和綜合治療組的治療時間均為3個月。
1.3 診斷標準 影像學診斷項目包括CT、MRI、前鼻鏡、纖維鼻咽鏡檢查等。具體診斷結果:單純性鼻竇炎25例(占28%),混合性鼻竇炎28例(占32%);合并腺樣體肥大48例(占55%);全組鼻竇炎41例(占46%)。
治療效果參考中華醫學會1997年海口標準。(1)治愈:無明顯癥狀,鼻腔黏膜正常,鼻道無異常分泌物;(2)好轉:有少量鼻分泌物,輕度或間歇性鼻塞、鼻甲輕度異常,鼻道少許粘性或粘膿分泌物;(3)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藥物治療組:治愈27例(65.9%),好轉6例(14.6%),無效8例(19.5%);綜合治療組:治愈39例(83.0%),好轉6例(12.8%),無效2例(4.3%);綜合治療組的效果明顯由于藥物治療組(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情況表
慢性鼻竇炎是臨床上多發、常見的鼻科疾病。在鼻科的門診比例中約占30%,發病原因多為細菌感染和變態反應所引起,其炎癥性疾病癥狀由多種致病因素共同參與,可分為功能和形態兩種異常性鼻炎。在功能異常方面主要表現為鼻腔黏膜的功能異常及下鼻甲調節功能的異常,此即為慢性鼻炎或應變性鼻炎等。通常情況下,單純的藥物治療雖可以使病情有所好轉,但也極易出現反復現象[2]。而通過手術僅是治療慢性鼻竇炎的初始方法,藥物治療則要貫穿于治療全程,更重要的是必須進行術后隨訪。慢性鼻竇炎通常兼具功能和形態兩方面的異常,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必須進行手術和藥物的結合治療。另外,影像檢查是診斷鼻竇炎必不可少的依據,但對于部分兒童來說,由于鼻竇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普通的X線片多出現影像重疊不清的現象,導致不能清楚顯示病變情況,容易造成假陽性和假陰性的診斷結論,所以不具備可靠的臨床參考價值。
本次研究的對象在臨床癥狀的診斷下,全部采用CT或MRI做進一步的影像檢查。CT不僅顯影清楚,而且還能準確觀察腺體的大小;MRI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不僅能清晰地顯示患者病變部位分區組織的細節,而且還能讓兒童免受X線的輻射。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醫院在進行兒童鼻竇手術之前,可先采用MRI進行鼻竇病變的檢查[3]。
綜上所述,在規范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同時輔以鼻竇鏡手術治療,是鼻竇炎比較妥善的治療方法。
[1]郭子恒.阿奇霉素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3):515-516.
[2]鄧群.慢性鼻竇炎病原學變遷的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26):166-168.
[3]林秋利,林仙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