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信菱
時尚太古倉
□ 李信菱

廣州太古倉珠澋游艇會
太古倉碼頭,位于廣州市海珠區革新路124號,在珠江南河道東岸,北臨珠江白鵝潭,南靠鶴洞大橋,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建于1904至1908年間。
百余年前,為管理對外貿易和稅收,清政府授予一些商行特許經營權,這些商行也被稱為“洋貨十三行”,名義上雖稱“十三”, 其實并無定數。十三行的貨物正是在珠江河畔的英資太古洋行倉庫中轉,再被運往世界各地。
太古倉碼頭,是廣州近、現代對外貿易和港口運輸的重要歷史遺跡,是民國時期外資進入廣州港口運輸及倉儲行業的歷史見證,又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近代十三行對外貿易的延續。它歷經百年滄桑,默默見證了社會歷史的變遷,它曾為廣州的經濟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中國成立后,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于1953年征用太古倉,將太古倉碼頭收歸國有,并相繼由廣州港務局及廣州港集團經營管理至今。2005年太古倉碼頭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市領導在調研中提出“以舊改舊”的思路,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在保留原有碼頭區完整性、真實性和歷史內涵的基礎上,著力將太古倉規劃成了一個集文化創意、展貿、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廣州“城市客廳”。
2010年,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了《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制定了廣東10年文化發展的要求和發展目標。《綱要》指出廣州作為中心城市,要起到引領和輻射作用,第16屆亞運會在廣州舉辦,是廣州將自身定位提升到國際大城市的重要標志。作為廣州的一張名片,太古倉承辦了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游船起航儀式,全世界的目光在100年后再次聚焦太古倉,太古倉碼頭以現代新裝展現在世界面前。
輝煌過后,如何切實落實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文化強省的戰略中,把太古倉的歷史文化、國際氛圍充分利用起來,形成名符其實的廣東文化產業中標桿,成為擺在廣州港集團公司面前的重要課題。
廣州港集團公司領導層意識到太古倉要追趕時代潮流,就必須重新規劃:配合將要開發的大阪倉和原有的黃沙海鮮批發市場,與有實力的文化機構合作,重點打造游艇旅游等特色項目,融入港澳和西方文化,提升太古倉的國際旅游地位。
廣州港集團公司總經理周小溪說:“一直以來太古倉受到了國家領導的關懷,省市相關領導對葡萄酒中心、創意產業公司等做出了高度評價和細心指導。一段時期內,太古倉因為地理位置和發展定位的問題,社會關注度有所下降,所以我們要重新定位,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收入,更要注重豐富文化內涵。我們歡迎文化團隊和媒體為太古倉發展建言獻策,并將為他們來這里舉辦活動提供便利。”他談到:“廣州港集團在做強特色產業方面,也進行了改革。著名的‘黃沙海鮮批發市場’通過直接進口,提高了食品安全標準,讓海鮮依然生猛。”
廣州港集團商貿公司總經理陳斯祿說:“經濟效益是我們追求的最大目標,但我們也意識到產業發展需要文化這個催化劑,所以我們將盡力為打造太古倉文化產業。此外,我們將以各種形式與社會各界開展合作、減少審批環節、加快閑置用地的開發、抓緊打造星級酒店項目、重點開發游艇會項目、推動“水上巴士”等環保概念,爭取短期內繁榮太古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