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濤
創新與抄襲,雖然矛盾尖銳,看似有你沒我。但是互聯網公司需要突破常規的思想,在抄襲中找到創新的萌芽,而在創新中不再恐懼抄襲。
談到抄襲,誰都會聯想到騰訊這個企鵝帝國,似乎抄襲已成為了騰訊的代名詞。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騰訊“抄襲門”事件,就是典型的“以大抄小”的案例。只不過“受害者”可不止一家,而是3家。首先是上海的一家即時通信軟件公司imo,在今年3月份,率先向騰訊發難,聲稱騰訊的企業QQ抄襲了imo的創意,劫持了imo的用戶,而且還惡意中傷imo公司,明確要求騰訊道歉停止抄襲行為。此事拉開了今年的騰訊“抄襲門”大戲的帷幕。進入到4月份,騰訊更是麻煩不斷,接連受到指控。4月12日,原本與騰訊相敬如賓,井水不犯河水的網易,高調指責騰訊發布的新聞iPhone客戶端與網易的新聞iPhone客戶端存在99%的相似度,并命令其下架。緊接著,老對手奇虎360也發起了對騰訊的新攻勢,4月18日,廣東高院開庭審理369起訴騰訊一案,360向騰訊索賠1.5億元,而與此同時,騰訊也發起反擊,反過來要求360賠償1.25億元。短短時間里,涉及騰訊抄襲的事件此起彼伏,又一次將公眾的視野,引導在創新和抄襲的老話題上。

何為創新,眾說紛紜;如何反對抄襲,大家莫衷一是。這些問題老生常談,又很難有定論。也許我們該暫時將其放下,去看看抄襲的鐵打被告——騰訊公司,以此試著去進一步理解創新和抄襲,這個屬于所有互聯網公司的“紅與黑”。
熟悉互聯網的人,無不認同騰訊對產品的重視和執著,騰訊很懂互聯網產品,非常重視用戶的需求。這也讓騰訊對幾乎所有有新意,有價值的產品都不放過,都要拿來作為企鵝家族的一份子。這種占有沖動,讓騰訊一開始便背負上了抄襲的原罪。當產品到手后,騰訊在產品運營方面頗下功夫,費勁心思,讓騰訊的產品,雖然復制了創意,但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借別人的種子,結出更大的果實。很多人把這種行為定義為抄襲式創新加以諷刺,而筆者認為這更像是創新式抄襲。從微信的研發推廣,便可看出騰訊的這種創新式抄襲,確有獨到之處。
創新式抄襲,在內容上需要做到不斷地微創新,對產品進行累計更新。微信從誕生起,功能一直在增加,每當用戶開始熟悉老版本的時候,騰訊就會及時推出新版本,增加新功能,繼續吸引用戶使用。例如,騰訊階段性的推出微信的“對講機”、郵件提醒等功能,又擴大微信社交范圍,利用“搖一搖”、“漂流瓶”等娛樂功能,將微信從熟人推廣到陌生人,進一步保證了微信用戶的活躍度。不斷推出的新功能,已經讓微信成為了創新的平臺。
在具體執行上,騰訊又展現出極高的效率。一旦有新產品,快速引進復制,2010年10月,微信的鼻祖Kik在美國誕生,騰訊看到商機便馬上引入,不出2個月發布了微信。同時對新產品,快速鋪開用戶范圍。2011年1月24日,騰訊發布微信的iPhone版;3天后,便發布Android版;隔了一天,發布Symbian版。一周之內,微信快速占領了主流操作系統,效率之高讓人驚嘆。
最后,在產品的改進上,騰訊更是主張追求用戶的極致體驗,這種體驗,就是細節的完美和簡單的風格。即便功能很復雜,也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馬化騰認為:創新就是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這種開放的眼光與創新的精神是將微信引領至最后并獲得成功的根本。
說到騰訊的“罪狀”,莫過于只抄襲不創新,在競爭對手眼里,更是肆無忌憚,無所不抄。但是回頭想一想,抄襲僅僅只有騰訊一家嗎?可以看到,眾多互聯網產品和應用,都不是原創,很多都是舶來品的再包裝,然后快速被其他公司復制。互聯網企業創新能力極度匱乏,創新的意愿也不高,抄襲風靡,為何單單騰訊受指責?而且經過累進更新、快速執行、追求極致的創新式抄襲,很多產品做得比原創公司更好且更有市場,最終促進了互聯網的繁榮,這種推動之功又是否有人領情呢?
其實,真正觸動大家神經的不是抄襲本身,而是騰訊背后的龐大用戶規模。因為用戶龐大,騰訊可以輕而易舉地走出一條先模仿、再超越的道路,依托雄厚的資源、強大的品牌、充足的資金,最終讓原創公司無路可走。互聯網本是個充分競爭的舞臺,抄襲難以防范,且易于傳染,從網易告騰訊抄襲新聞客戶端來看,兩者在界面設計上很類似,但是查看其他客戶端軟件,幾乎也都是一個模子,很難說網易就是原創,當一個產品逐漸成熟化,其模式也就趨于標準化,產品趨同是一種普遍規律,這個時候至少在產品端上,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接下來比拼的就是誰的可利用資源多,誰的先天優勢大。在這里,很明顯一些草創的公司,甚至于一般的互聯網公司,明顯和攜幾億用戶的騰訊不在同一個的量級上,任何產品只要乘上幾個億的QQ用戶,其他各家幾乎就沒有什么希望了。騰訊的這種創新式抄襲模式持續下去,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面臨的只能是虧損倒閉的絕路。縱使騰訊和其他公司在抄襲行為上沒有區別,但后續影響也完全不同,這也就是為什么抄襲遍地有,偏偏騰訊屢中槍的原因。
談到抄襲,人人牙咬切齒,認為抄襲會扼殺創新。其實從ICT行業發展來看,很多公司都是從抄襲而來,伴隨抄襲而生。微軟的DOS系統很難說就是一家獨創,但是確實為微軟贏得了第一桶金,奠定了微軟后來在操作系統上革命性的創新基礎。同樣Google一開始也是模仿了雅虎的搜索,重新定義了互聯網搜索,借此超越了雅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成功的抄襲者,不僅僅抄襲了原創者的產品,更是在原有基礎上注入了新的價值觀,讓產品在自己手上實現了騰飛,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創新。正確認識抄襲,學會抄襲,是成功公司的能力之一。
相反,我們會看到,很多時候即使有大量的山寨品出現,一些公司的正宗產品依舊堅挺如初、主導市場。蘋果的iPhone讓智能手機翻開了新的篇章,模仿者接踵而至,但無論是諾基亞、三星、HTC這些大品牌,還是大量的國產山寨機,無論價錢多便宜,功能多豐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撼動iPhone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為什么這個時候抄襲不靈了?原因就是,蘋果從一開始對手機的認識就已經脫離了主流手機商的思考軌道,曾經被視為金科玉律的手機規則,蘋果敢于打破;反之被主流不屑一顧的奇思怪想,確是蘋果的創新之源。產品可以復制,但是創意的思想很難復制。敢于打破常規,將創意做到極致,就不怕別人抄襲,自然抄襲也不再是創新的天敵。
創新與抄襲,雖然矛盾尖銳,看似有你沒我。但是互聯網公司需要突破常規的思想,在抄襲中找到創新的萌芽,而在創新中不再恐懼抄襲。當所有人都能夠客觀看待兩者的辯證關系,也就不會在原地不斷地兜圈子、費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