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河北青年報
5月8日,最高法出臺《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根據規定,公民因壟斷行為遭受損失提起訴訟,法院應該受理;對于聯合提價等壟斷行為,被訴壟斷企業承擔舉證倒置責任。最高法稱反壟斷民事訴訟不需要以行政執法程序前置為條件。
反壟斷,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反壟斷法》也早已利劍出鞘,但是幾年來,現實生活中各種顯性和隱性壟斷,并未得到根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自2008年8月《反壟斷法》出鞘以來,除去年年底相關部門對寬帶接入市場的反壟斷調查外,近年來,鮮見一些實質性的反壟斷案例。如今,這個“公民可直接起訴壟斷企業”的規定,必定會讓民眾一度寂滅的反壟斷熱情,再次燃燒起來。
雖然《反壟斷法》規定了行政機關對壟斷企業的調查和處罰等多項內容(比如上述的“對寬帶接入市場的反壟斷調查”),并規定壟斷企業如果對他人造成經濟損失,要承擔民事責任。但是,起訴的前提,一直模糊不清,所以爭議不斷。現在明確了“公民可直接起訴”,就一舉化解了此前的尷尬爭議,只要有證據能證明自己遭受了壟斷行為帶來的損失,公民個人即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如此明晰的界定,極大地減輕了此前因訴訟條件不明帶來的各種層面的困擾和成本。某種意義上,等于間接提高了反壟斷訴訟的效率,增大了民間力量對壟斷行為的監督抗爭力量,更直接增大了反壟斷的法律威懾力。
當然,該規定除明晰了公民個人起訴的權利外,更重要的是,明確了舉證責任:“民事訴訟不需要以行政執法程序前置為條件;對于聯合提價等壟斷行為,被訴壟斷企業承擔舉證倒置責任。”而這是直接點中了“反壟斷之困”的死穴。如果舉證責任全部由原告公民個人承擔,那囿于信息不對稱和人力、財力、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特別是和一些壟斷“巨無霸”對簿公堂,幾乎可以肯定,勝算渺茫。
而當規定被訴企業承擔舉證倒置責任,雖然不能讓作為原告的普通民眾立即站在和壟斷巨頭們完全對等的訴訟地位,但至少免去了此前那個舉證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此,即便公民最后敗訴,也不會大傷元氣。
因為減輕了公民個體的舉證責任,多少會讓此前完全放棄起訴念頭,長年忍氣吞聲深受壟斷之害的民眾,鼓起抱團取暖的訴訟維權信心。哪怕是車輪戰、哪怕是小米加步槍的游擊戰、持久戰,只要壟斷一日不死,維權起訴就一天不息。一個市民可能告不倒,一起訴訟可能沒效果,但是當越來越多權利覺醒的民眾,愿意拿起法律武器,愿意跟 那些壟斷寡頭們長期抗爭,最后的勝利肯定不會是奢望。
壟斷不會一直猖獗,民意不會一直隱忍,反壟斷勝利之路,就在一個個明晰的司法解釋里,就在一次次維權訴訟中,堅實鋪就。